上大学之前,我除了《红楼梦》外,没有看过这样的长篇小说。可以说,直到现在,称得上被我反复阅读的长篇小说,也就是《红楼梦》和《平凡的世界》。
《平凡的世界》,勾勒出那个时代的一个宏伟场景,让我们这些远离那个时代的人能够感悟那个时代、那个时代的人以及那个时代的爱情。
从一个破落的学校切入,从不知道是滴入眼睛的雨水还是艰辛的泪水开始,我们开始接受和喜欢上孙少平这个人物,并且热切的希望他能够和他曾经希望的同样贫困的女生郝红梅能够有一个美好的结局,然而,事情往往事与愿违,这是一个时代的悲剧,又或者,是孙少平的幸运,否则他也不会遇到让他痛彻心肺,让读者痛彻心肺的一段理想主义的爱情。
其实生活往往是这样,你以为自己刻意追求的东西会是自己的东西,然而那不经意间发展的东西却成为自己不可或缺的东西,事业如是,爱情如是。
人生最关键的往往就那么几步,而且那么几步最关键的,往往不是自己的实力,而是运气。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孙少平的人生轨迹,如果当初不是他自强并且乐观,就不会被选去表演节目,如果不是表演节目就不会和晓霞有进一步的友谊,如果不是和晓霞特殊的关系,就不会有阅读众多书籍,特别是类似《天安门诗抄》之内的东西的机会,如果不是这些机会,孙少平就不会成长为我们现在的孙少平,而是肩膀上搭个褡裢看猪娃的平凡的农民。
不管什么时候,我们会不得不接受与生俱来的阶级(或者阶层)带来的幸福或者苦痛,这种苦痛,如果没有信念和理想,往往会造就一种麻木,正如我们的少平,随着时间的不同,可能会因为理想的沦丧成为农民或者农民工,淹没在浩瀚的人海里。虽然煤矿工人也是平凡的,但是,我们必须追问,什么是平凡?或者一个人可以平凡,但是他的思想可以不平凡。
平平安安,包含了那个年代的人对生活的最朴实的希望。也许父母并不奢求孩子能够光宗耀祖,只要能够平平安安的长大成家,足矣。然而,不平凡的思想往往会让平凡的人备受煎熬,这就是知识带来的痛苦和使命。这些往往就像塘鹅的理想,I can fly,类似这样的呼喊总是萦绕在心头,尽管身边充满着贫穷、痛苦和急需劳动力的家庭。孙少平终于作出了让家人不理解的决定,走出这里,走向一个新的世界。少平是理想主义的(其实他也足够的现实),少安是现实主义的(虽然他曾经理想),当少平决定离开家到城里谋生的时候,他往往是不理解和诧异,少安靠自己的努力和才能已经成为致富典型,没有不要让自己的弟弟去城里受那种煎熬,但这也许就是少平和少安的不同吧。
就结局而言,少安的性格让他对润叶退避三舍,错失了美丽的爱情,但少平却能够把握自己的命运,珍惜自己的爱情。也许完美的爱情需要凄美,凄美的爱情需要不完美,最终,少平和晓霞的爱情,终于成为一个经典,永不变色。这就是那个时代的经典爱情。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坚守着自己的杜梨树,每个人都曾经在某个地方守候,只是有些守候,是悲凉的,痛彻心肺的。少平可以忍受贫困、忍受辛劳,可以含着痛笑着擦拭自己的伤口,却没有办法把破碎的心掏出来缝合。因为理想和爱情产生的痛苦,往往是因为生活产生痛苦的百倍、千倍……经历了人生种种风雨的孙少平,终于拒绝了秀的呼唤——这貌似是理想主义的爱情——刚毅的回到了煤矿,回到了他生活战斗的地方,一个平凡的地方。在这个平凡的世界里,他终究会坚守理想,成为真正的强者。
能对《平凡的世界》产生共鸣的读者,往往切身感受过贫困,这是一种天然的联系作者和读者的线索和情感,正如我们知道路遥在干瘪的乳房和贫瘠的黄土高原看不见希望一样,终于违心的第一次接受了商业写作却没多久即英年早逝。如此伟大的作品却未能给他带来富裕的生活那怕是不艰辛的生活——这还不包括他不能看见的家人和他患着同样的疾病相继去世的悲剧(难道这就是他说的“去_他_妈_的文学”?这也许是现在没有文学“家”的缘故吧~)……正是因为贫穷,把作者和读者的情感联系在了一起,正是因为理想,作者和读者才能产生共鸣,同样的,因为贫穷和理想,所有产生共鸣的读者也都联系在了一起。
只有经历过贫穷,我们才能深切的体会到,其实幸福真的和金钱无关,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仍然应该有所坚守,因为我们所坚守的,或许就是我们民族经历风风雨雨所仅存的财富,让我们的民族精神不至于湮没在这个畸形的社会,我们因思想而呐喊,因痛苦而幸福,这也许就是理想主义所给予其信徒的洗礼吧~
2007年8月2日午休时间草就于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