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C#获取汉字的区位码

首先复习一下计算机基础知识:
  计算机中最底层的数据都是用二进制及0和1来表示的。每个0或1称作1位,第8位二进制数叫做1个字节,它可以表示ASCII码中的一个字符。中文计算机中用两个字节即16位二进制来表示一个汉字。而在Unicode编码中所有的符号(包括汉字,英文,标题及其它众多符号)都是为两字节(16)位来表示。
  GB2312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汉字信息交换用编码,全称《信息交换用汉字编码字符集——基本集》,由国家标准总局发布,1981年5月1日实施,通行于大陆。新加坡等地也使用此编码。
  GB2312收录简化汉字及符号、字母、日文假名等共7445个图形字符,其中汉字占6763个。GB2312规定“对任意一个图形字符都采用两个字节表示,每个字节均采用七位编码表示”,习惯上称第一个字节为“高字节”,第二个字节为“低字节”。
  GB2312将代码表分为94个区,对应第一字节;每个区94个位,对应第二字节,两个字节的值分别为区号值和位号值加32(2OH),因此也称为区位码。01-09区为符号、数字区,16-87区为汉字区,10-15区、88-94区是有待进一步标准化的空白区。GB2312将收录的汉字分成两级:第一级是常用汉字计3755个,置于16-55区,按汉语拼音字母/笔形顺序排列;第二级汉字是次常用汉字计3008个,置于56-87区,按部首/笔画顺序排列。故而GB2312最多能表示6763个汉字。
  国标码是一个四位十六进制数,区位码是一个四位的十进制数,每个国标码或区位码都对应着一个唯一的汉字或符号,但因为十六进制数我们很少用到,所以大家常用的是区位码,它的前两位叫做区码,后两位叫做位码。
  通常,在DOS下的各汉字系统中,同时按Alt键和F1键即可调用区位码输入方法。而在Windows中常用Ctrl+空格键和Ctrl+Shift键调出区位码。如“2901”代表“健”字,“4582”代表“万”字,“8150”代表“楮”字,这些都是汉字,用区位码还可以很轻松地输入特殊符号,比如,“0189”代表“※”(符号),“0528”代表“ゼ”(日本语),“0711”代表“Й”(俄文),“0949”代表“┭”(制表符)。
  在区位码中,01-09区为特殊字符,10-55区为一级汉字(3755个最常用的汉字,按拼音字母的次序排列),56-87区为二级汉字(3008个汉字,按部首次序排列), 在区位码汉字输入方法中,汉字编码无重码。
GBK
  GB2312-80仅收汉字6763个,这大大少于现有汉字,随着时间推移及汉字文化的不断延伸推广,有些原来很少用的字,现在变成了常用字,例如:朱镕基的“镕”字,未收入GB2312-80,现在大陆的报业出刊只得使用(金+容)、(金容)、(左金右容)等来表示,形式不一而同,这使得表示、存储、输入、处理都非常不方便,对于搜索引擎等软件的构造来说也不是好消息,而且这种表示没有统一标准。从我们对人民日报98年数据的处理过程中,得出这样的经验:回填外字最困难的就是如何得到这种表示方法的集合。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以及配合UNICODE的实施,全国信息技术化技术委员会于1995年12月1日《汉字内码扩展规范》。GBK向下与GB2312完全兼容,向上支持ISO 10646国际标准,在前者向后者过渡过程中起到的承上启下的作用。GBK 亦采用双字节表示,总体编码范围为8140-FEFE之间,首字节在81-FE之间,尾字节在40-FE之间,剔除XX7F一条线。
  GBK共收入21886个汉字和图形符号,包括:
GB2312中的全部汉字、非汉字符号。
BIG5中的全部汉字。
与ISO 10646相应的国家标准GB13000中的其它CJK汉字,以上合计20902个汉字。
其它汉字、部首、符号,共计984个。
汉字编码的常识
我们知道,英文字符一般是以一个字节来表示的,最常用的编码方法是 ASCII 。但一个
字节最多只能区分256个字符,而汉字成千上万,所以现在都以双字节来表示汉字,为了
能够与英文字符分开,每个字节的最高位一定为1,这样双字节最多可以表示64K格字符
。我们经常碰到的编码方式有 GB2312、BIG5、UNICODE 等。关于具体编码方式的详细资
料,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查阅相关资料。我肤浅谈一下和我们关系密切的 GB2312 和 UNI
CODE。GB2312 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汉字信息交换用编码,是一个由中华人民共
和国国家标准总局发布的关于简化汉字的编码,通行于中国大陆地区及新加坡,简称国
标码。两个字节中,第一个字节(高字节)的值为区号值加32(20H),第二个字节(低
字节)的值为位号值加32(20H),用这两个值来表示一个汉字的编码。UNICODE 码是微
软提出的解决多国字符问题的多字节等长编码,它对英文字符采取前面加“0”字节的策
略实现等长兼容。如 “A” 的 ASCII 码为0x41,UNICODE 就为0x00,0x41。利用特殊
的工具各种编码之间可以互相转换。
在System.Text命名空间中包含众多编码的类,可供进行操作及转换,下面用两个实例来进行区位码及汉字之间的互换,希望能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让大家可以轻松处理文字编码方面的问题:
using System;
using System.Text;
class CodingChange
{
public string CharacterToCoding(string character)
{
string coding = “”;
for (int i = 0; itest
1162ec4e847627592d4efd560cff2f667d5928578476004e2a4eb65b2e00
我们的大中国,是好在的一个家.

XviD的历史与特点

作者:沈晟
  2002年,TDX2002的规则中,除了允许使用旧有的DivX3.11编码之外,新加入了第二种核准使用的编码–也就是本文标题中的XivD编码。作为每年在网上放出数千部最新影片的网上高品质影音组织,他们所遵循的规则对于整个MPEG-4编码的应用市场来说,都有决定性的重要意义。XviD在TDX2002中,以DivX3.11的替代者的姿态出现,还有人戏称:XviD是继承DivX3.11的非商业同人版。那么XviD到底是什么?它又有些什么样通天彻底的视频压缩本领?或许您并不知道的是:XviD是个本来不会出现的东西……
  几经波折的诞生记
  4年以前,在PC上能用的唯一MPEG-4编码器就是由微软所开发的,包括MS MPEG4V1、MS MPEG4V2、MS MPEG4V3的系列编码内核。其中前面两种都可以用来制作AVI文件,至今都作为Windows的默认组件。不过V1和V2的编码质量都还不太好,直到MS MPEG4V3开始,画面质量有了显著的进步。不过微软却决定仅将这个MS MPEG4V3 的视频编码内核封闭在Windows Media流媒体技术,也就是我们熟知的ASF文件之中,不再能用于AVI文件。ASF文件虽然有一些好处,但是过于封闭甚至不能被编辑,惹恼了天不怕地不怕的电影黑客。很快便有小组修改了微软的MS MPEG4V3,解除了不能用于AVI文件的限制,并开放了其中一些压缩参数,由此,也就诞生了我们今天所熟悉的MPEG4编码器DivX;-)3。11。
  DivX广泛流行,成为DVDRip的标准,问题是,它的基础技术是非法盗用微软的,只能在地下里流传却上不了台面,无法进行更广泛的产品化,更无法生产硬件播放机。在这种情况下,一些精通视频编码的程序员(包括原DivX 3.11的开发者)成立了一家名为DivXNetworks Inc.的公司,简称DXN。DXN发起一个开放源码项目ProjectMayo,目标是开发一套全新的、开放源码的MPEG4编码软件。特别是完全符合ISO MPEG4标准的OpenDivX CODEC吸引了许多软件高手参与,并很快开发出OpenDivX编码器和解码器原型,之后又开发出更高性能的编码器Encore 2等等。这一时期,主要编码工作是DXN的人在做,而许多技术难关的解决得力于来自开放源码社会的帮助。
  就在一切都看起来进展顺利的时候,好戏上演了。ProjectMayo虽然是开放源码,但不是依据GPL(通用公共许可证,一种开放源码项目中常用的保障自由使用和修改的软件或源码的协议)。DXN在设计授权协议时留了一手,2001年7月,就在Encore 2基本成型,差不多可以产品化的时候,DXN另搞了一个DIVX.COM网站,封闭了源码,发布了他们自己的DivX 4。DivX 4的基础就是OpenDivX中的Encore 2,但利用了DivX的牌号,可以说出乎意料的摆了所有人一刀。由于DXN不再参与,ProjectMayo陷于停顿,Encore2的源码也被DXN从服务器上撤下。经过激烈的争论,DXN虽然承认Encore 2在法律上是开放的,但仍然拒绝把它放回服务器。开放源码社会就这样被狠狠地涮了一回。
  OpenDivX尚不能实际使用,而DivX 4(以及后续的收费版本–DivX 5)等等都成了私有财产,许多人为打破微软垄断而无偿付出的智慧和劳动仅仅是帮助了DXN发财,这种结果当然是不能被接受的。为此,整个0dayz组织永远的拒绝了DXN公司的DivX4\5,而原OpenDivX开发组中的幸存者,逐渐重新聚拢开发力量,在最后一个OpenDivX版本的基础上,发展出了XviD。
  劫后余生的XVID到现在又度过了近1年时间,它继承并发展了OpenDIVX Encore 2,性能得到极大提高,被认为目前世界上速度最快的MPEG4 CODEC。XVID重写了所有代码,并吸取前车之鉴依照GPL发布(注意不再是LGPL,所以谁要是想用它做成产品而不开放源码是非法的)。不过,因为MPEG4还存在专利权的问题,所以XVID只能仿照LAME的做法,仅仅作为对如何实现ISO MPEG-4标准的一种研究交流,网站上只提供源码,如果要使用就要自己编译源码或者到第三方网站下载编译好的可运行版本。
  想当初Gaj之流的几个家伙搞OpenDivX的时候,一开始是很像一个像模像样的开放源码项目,很多人都被吸引过去一起开发,测试。直到后来,那几个家伙一夜之间露出骗子的本来面目了,把OpenDivX的成果一股脑带走,变成了封闭源码的DivX4,而后进一步变成现在的收费的DivX5了。本来很好的OpenDivX被逼流产,不过也就促成了今天XviD的诞生、发展和壮大。现在的XVID更可以说超越了DivX 5,以更好的质量,更强的功能挑战着新一代的MPEG4应用战场。

ActiveMessenger

  好容易找到3.*版的,感觉还是很不错的。虽然类似的软件有FreeICQ之类的,但是这款软件最据特色的就是可以按照部门分配ID——虽然RTX也有这个功能而且强大的多,但是,那是要钱的,而且还不便宜。
  如果能支持二级部门就好了。

Windows2K/XP技巧

【关闭自动扫描光盘程序】
  在Windows XP系统中,当在光驱中放入光盘或将USB软/硬盘接上电脑时,系统都会自作主张地将光驱或USB软/硬盘扫描一遍,同时提示你是否播放里面的图片、视频、音乐等文件,你得一次次手动关闭它们,非常麻烦,想让系统不这么自作聪明,可以这么来干:
  在“开始”菜单的“运行”中键入“gpedit.msc”,运行“组策略”程序。在组策略窗口左边一栏中,打开 “计算机配置”,选择“管理模板”下的“系统”,在右边的配置栏中找到“关闭自动播放”并双击它,这时就会弹出“属性”设置标签。在“属性”设置标签中选择“已启用”,“关闭自动播放”下拉列表中选择“所有驱动器”。这样以后你就不用担心WinXP的“自动播放”功能带来的麻烦了。
  当然,如果你只是想禁止系统扫描某个驱动器(如USB硬盘)上的文件,可采用下面的方法。先连上你的USB硬盘,让系统将它识别出来。然后打开“我的电脑”,选择USB硬盘上的某个分区,按鼠标右键,会弹出磁盘属性窗口,选取“自动播放”标签,将所有内容的类型都选择为不执行操作。如果USB硬盘有多个分区,对所有分区都进行同样的操作,这样当你将USB驱动器拔掉再重新接上时,系统会将USB硬盘识别出来,而不会反复问你是否播放USB硬盘中的文件了。
【给乱动自己电脑的用户留言警告】
  “控制面板”中点击“管理工具”,找到“本地安全策略”快捷方式,打开“本地安全设置”,在窗口的左侧选择“本地策略→安全选项”,在右边的窗口中可以看到有“交互式登录:用户试图登录时消息标题”和“交互式登录:用户试图登录时消息文字”两项。分别在这两项上双击鼠标左键,在弹出的“交互式登录:用户试图登录时消息标题属性”与“交互式登录:用户试图登录时消息文字属性”对话框中分别输入要提示信息的标题与消息文字。如在标题中输入“警告”,在消息文字中输入“本机存有重要数据,请不要使用”等信息。再次启动Windows XP系统时,在出现用户登录的欢迎界面之前会弹出一个对话框,该对话框中显示的就是你设置的提示信息。
【安装Windows 2000时充分利用系统的内存】
  Windows 2000安装系统默认的内存为32MB。把安装盘的所有文件拷贝到硬盘,用Word打开I386目录下的Txtsetup.sif文件,把RequiredMemory后面的数值改为实际数值。这样机器在安装系统过程中就可以充分利用系统内存。
【Windows 2000中自动关闭停止响应的程序】
  
在Windows 2000操作系统中,可以设置系统自动关闭停止响应的程序,只要你点桌面上的“开始”→“运行”,再键入regedit.exe命令,按确定后进入 “HKEY_CURRENT_USER\Control Pane\Desktop”中,双击AutoEndTasks,在弹出的对话框中将数据设置位“1”就可以了。
【恢复Win2000中的个人配置】
  Windows 2000是把个人配置文件放在Eocuments and Settings下(这里假设Windows 2000装在E盘)。那里有几个文件夹,分别对应不同的用户。所以只要windows用这个文件夹的个人配置就可以恢复以前的配置了。打开“开始”菜单→ “程序”→“管理工具”→“计算机管理”,打开本地用户和组,然后选择用户,接着从右边选择你的用户(我这里选Administrator),双击打开它的属性窗口,然后选择“配置文件”页,在“配置文件路径”框内填入你要恢复的配置文件所在的路径。然后按确定保存并关闭窗口。最后重新启动windows 就可以了。
【安全的Windows】
如下服务是一定要禁止的:
Remote Registry Service
RunAs Service
Task Scheduler
Telnet
Windows Time
其他不必要的服务可以设为手动方式。
SNMP Service和SNMP Trap Service最好也关掉,要用的话,把管理公共字改掉。
为了安全起见,需要设置成为按下Ctrl+Alt+Delete登录,很简单:打开“控制面板”中的“用户和密码”,在“高级选项”页中,选中”要求用户在登陆之前按Ctrl+Alt+Delete”就可以了。

美欧处心积虑绞杀中国TD-SCDMA万亿市场警示录

  随着TD-SCDMA终端芯片的纷纷推出和系统设备开发的迅猛进展,以及中国政府实质性支持的力度加大,那些对TD-SCDMA能否在市场上获得成功的怀疑者和反对者几乎在一夜之间消失得无影无踪。但是,“TD-SCDMA未来究竟应该在市场上占据什么样的地位?”和“中国应当如何发展TD-SCDMA?”等问题又成为新的关注焦点。
  
  最初欧盟的流行说法是中国3G建网不应该采用TD-SCDMA;打压不成,只好退而求其次,于是又提出新的观点:TD-SCDMA属UMTS家族的一部分,应当成为WCDMA技术的补充,而不应该单独组网;由于前面两招不能奏效,目前,国外组织又开始转变思路,积极谋求与TD-SCDMA结为伙伴关系,于是乎,又抛出一个新的说法:TD-SCDMA应当与WCDMA混合组网。TD-SCDMA在3G领域地位上的不停地演变,从另类对手演变为同家族的小弟弟,进而升格到现在似乎可以平起平坐的亲兄弟。说法表面上看起来不同,但是究其实质几乎完全一样,那就是:TD-SCDMA即使在中国市场上也不应当定位在3G主流技术,而只能定位在必须依附其他3G技术才能生存的地位。
  
  事实上,这些论调不仅太过明显地带有特定的利益色彩,而且暗藏杀机,是一种试图曲线救己、置TD-SCDMA于死地的策略。
  
  
  
  一、混合组网的实际可行性
  
  自从贝尔发明电话以来,通信业发展历史上从来没有过将未来的网络规划一开始就建立在两种技术体制混合组网之上的先例。如果这样做,不是在技术上绝对不可能,而是对运营商来说意味着巨大的麻烦。中国联通并行运营GSM与CDMA两个2G网络,就曾陷入左手打右手的尴尬困境。只有当GSM/CDMA双模手机出现之后,才可能促进两网协调、优势互补。不同网络混合的情况只可能出现在网络技术升级换代的过渡时期,以及与其他网络技术横向兼容的需要。在不具备多模终端的条件下,任何一个国家的未来通信发展战略都从未定位在“混合组网”的概念基础之上。
  
  目前,中国无线公网主要有中国移动和联通的GSM网络、中国联通的CDMA网络、中国电信和网通的PHS网络。如果发展3G采用TD-SCDMA与WCDMA混合组网方式的话,那么,不同运营商将需要解决兼容多种制式的多模终端的问题:
  
  中国移动:TD-SCDMA、GSM、WCDMA,三模终端;
  
  中国联通:TD-SCDMA、GSM、CDMA、CDMA2000,三模或四模终端;
  
  中国电信:PHS(利用现有网络)、WCDMA、GSM(国际漫游)、TD-SCDMA,三模或四模终端;
  
  中国网通:PHS(利用现有网络)、WCDMA、GSM(国际漫游)、TD-SCDMA,三模或四模终端。
  
  很显然,以上多模终端对技术的要求将大大提高,终端开发进程将极大地延缓。目前,无论WCDMA还是TD-SCDMA首先开发的终端都是GSM/WCDMA或GSM/TD-SCDMA双模终端。其实事情再清楚不过了,如果采用WCDMA与TD-SCDMA混合组网方式,同时又不能提供至少兼容GSM、WCDMA、TD-SCDMA等三模以上的多模终端,那么,中国任何一个运营商都无法建立起一个完全独立的、能够做到无缝覆盖的、可实现国际漫游的3G网络。因此,在3G建设初期,运营商必然只能选择一种技术体制进行组网。很显然,一旦采取混合组网方式发放牌照,在多模终端不能满足要求的情况下,国际巨头们就可以利用WCDMA终端短暂的相对丰富优势作进一步的策划,促使运营商先上WCDMA,将来再考虑TD-SCDMA参与混合组网,其实质是将TD-SCDMA参与混合组网权力变成没有任何保障的未来时。一旦WCDMA占得先机,这初期非常短暂的差异几乎意味着永久性地将中国投入巨大资源开发、已经成功在望的TD-SCDMA彻底封杀在黎明前的黑暗之中。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我们并不反对混合组网这种技术和网络演进模式,但显然不能认同的是把混合组网作为中国3G的战略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来进行定位。我们更加坚决反对的是把混合组网作为中国新建3G网络起步阶段的基本组网模式,我们必须看清楚混合组网策略对TD-SCDMA暗藏的杀机。
  
  
  
  二、中国有没有能力主导未来世界通信技术的主流标准
  
  只要TD-SCDMA能够在中国成功的独立组网,那么,必将凭借其高频谱效率和超高性价比的突出优势从而无可质疑地占据全球最主流3G技术标准的地位。正是因为这个前景几乎已经没有任何悬念可言,国外利益集团才对TD-SCDMA标准不惜一切代价地进行打压,并对TD-SCDMA独立组网的前景惊恐不安。
  
  在TD-SCDMA能否成为主流标准的问题上,有些人经常拿日本的PDC作为反面例证,试图证明:即使中国推TD-SCDMA标准,也不会使TD-SCDMA成为国际主流标准的。这种观点认为:如果中国关起门来做TD-SCDMA,只会重演日本在2G市场上的悲剧,将自己孤立起来,形成封闭性市场,国外厂商进不来,国内厂商也出不去。但是,所有观点都没有考虑到中国与日本的国家宏观发展潜力的天壤之别,也没有看到PDC作为日本一个国家标准与作为3G国际标准的TD-SCDMA有着本质差异。
  
  日本是只有区区1亿多人口的市场,如果关闭国门,无论独立地发展什么技术标准都不可能成为通用的国际标准,而不仅仅是PDC。今天的日本,虽然已经是世界科技和经济强国,但是从高清晰度电视到移动通信,日本在任何领域中从来都没有成为过世界重大战略产业的技术标准领导者,而中国却完全不同。中国市场本身所具有的潜力和地位是:
  
  中国市场潜力=2倍东扩后欧洲市场总和 + 全部美国市场 + 全部日本市场潜力
  
  分别来看,中国市场潜力是东扩后欧洲的3倍,美国的近5倍,日本的10倍;
  
  中国目前一个月内新增电话用户量超过全球一半以上国家的总人口量;一年内新增电话用户量超过世界90%以上国家的人口总量,接近日本全国的总人口量。
  
  因此,中国在制定国际技术标准上具有超级压倒性的绝对优势地位。几乎可以这样说,中国采用的标准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事实国际标准。GSM和CDMA之所以形成目前的差异,事实上是中国市场起了最关键性的作用。如果中国在一开始选择CDMA技术发展数字移动通信,那么,现在占优势的就是CDMA而不是GSM了。日本的PDC之所以没有成为世界流行的标准,最关键的原因就在于中国市场没有用PDC,而不是其他任何理由。
  
  这并非凭空的假设,而是有铁的证据摆在我们面前:同样是日本的技术标准,连日本国内都不怎么成功的PHS,到了中国却可以在一片“落后技术”的喊杀声中打出一片红火的天下,到目前中国PHS用户已经接近6000万;更何况技术优势不比GSM和CDMA差,并且在日本国内非常成功的PDC?如果PHS市场在中国早启动5年,可能就是PHS占据世界2G技术的主流地位;如果中国一开始就采用PDC标准建设中国的移动通信网络,世界2G技术的最主流标准就会是PDC。如果说日本在PDC技术上有什么教训的话,没有争取中国成为PDC的支持者就是其唯一的教训;如果说GSM和CDMA有什么成功经验可言的话,争取到中国的支持就是最关键性的成功经验。
  
  因此,日本PDC的失败恰好为我们最清楚证明的唯一结论:就是中国不仅应当选择TD-SCDMA,而且应当将它作为3G的最主流技术;如果从中得出其他任何结论显然都是逻辑混乱的、因果颠倒的和缺乏最基本常识的。
  
  中国一个市场,扶起了2G时代的GSM、CDMA以及PHS三种技术标准,其中PHS还被人们普遍认为是有些偏门的技术标准;中国一个市场,造就了摩托罗拉、爱立信、诺基亚等移动通信产业跨国巨头。特别是诺基亚,1994年还非常弱小,借助中国移动通信网络从模拟转向数字的机遇,不仅系统设备,而且在手机方面也迎头赶上了摩托罗拉,迅猛成长为通信领域的世界巨头。中国市场在成为几乎所有世界通信巨头企业救命稻草的同时,还为国内一大批通信企业提供了爆炸性成长的环境。现代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取决于市场,而不是技术。只有占据了市场优势的适用技术才可以具有主流地位。由于超级庞大的国家宏观发展潜力,中国无可争议地成为当今世界上最有利于制定世界技术事实标准的国家。不要去看国际上已经有100多个3G牌照,即便是这100多个牌照全都加起来也不会比中国的任何一个单一的3G牌照份量更重。
  
  技术标准对一个国家的科技地位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欧洲和美国对于新的技术标准竞争者无疑会最大限度地打压。美国一再提出警示称,中国所表现出的新技术民族主义倾向将对美国的国际地位造成很大的威胁,美国政府应当采取相关政策,遏制这种趋势的蔓延。不仅对中国,对其他新兴工业化国家同样如此。在这种环境下,如果没有自己国内市场的支撑,一个新兴工业化国家根本就不可能成为世界技术标准的参与者。
  
  即使仅仅从系统的技术原理角度说,TD-SCDMA的成本都会比其他两种技术低30%;并且:在单纯技术原理成本完全相同的条件下,中国厂商生产的产品成本又比欧美公司低50%以上,这还是在核心专利和芯片技术掌握在其他国家手里的条件下实现的;在TD-SCDMA时代,中国厂商将全面掌握核心技术专利、核心标准、核心芯片等,这其中所降低的成本又会有至少50%以上。因此,TD-SCDMA将使全球运营商部署3G的成本仅仅是其他两种3G技术的五分之一甚至更低。如果不采用TD-SCDMA标准,欧美厂商将会占据3G设备市场主流地位;如果采用TD-SCDMA标准,将会使中国厂商占据世界3G市场主流供货商地位。一旦TD-SCDMA开始在中国成功,全世界的3G运营商都会非常清楚该如何选择。
  
  
  
  三、中国必须独立思考如何更好发挥自身的绝对压倒性优势
  
  中国自认为很纤弱,以为要靠服从世界强国的保护和领导才能生存,而没有明白所谓的世界强国实际上全都要凭借中国这规模巨大、增长快速并且增长潜力蓬勃旺盛的市场才能称王称霸。那些人均GDP已经是2、3万美元的发达国家,不断地针对人均GDP刚刚突破1000美元的中国发出“中国威胁论”,这表明:所谓的世界强国其实完全清楚以上这种关系。他们为了要巩固和扩大在中国和全球通信领域的垄断地位,一边挥舞经济、科技和军事大棒迫使中国屈从其压力,一边费尽心机摇动胡萝卜糊弄中国不要认识到、更不要学会利用和发挥自己所具有的绝对压倒性优势,幻想把中国引入歧途。类似中国3G应该“混合组网”这种昏头到家的论点可以说比比皆是。不久前就有观点认为中国在TD-SCDMA技术上并没有掌握全部核心技术专利,甚至占有的核心专利只是很小一部分。因为没有全部掌握,中国就应该选择一点核心专利都没有的其他3G技术吗?何况没有独立于产品和市场之外的知识产权,专利技术只有用于产品开发才具有价值,只要国外厂商所掌握的专利没有用于TD-SCDMA产品开发,没有“埋”入产品,就谈不上竞争优势或者威慑力。更荒唐的是,在此之前另外一个观点却是TD-SCDMA专利权过于集中于一个厂家(大唐电信)手里,会出现类似高通的CDMA专利教训?这就是世界强国的逻辑:中国根本就不能在技术标准上做任何事情。 美国可以有高通,中国就是不能有。
  
  中国历经100多年的屈辱,55年的磨练,已经到了需要独立思考如何更好地承担起在今天这个时代应该承担的角色,而不是等待世界强国发出指令才行动,因为这种指令的愚弄成分甚至战略欺骗的成分越来越多。
  
  四、结论
  
  根据混合组网的实际可行性并结合中国市场的潜力和地位,把TD-SCDMA定位于未来3G主流制式、向运营商发放独立的TD-SCDMA牌照、从而坚决贯彻和实现中国政府提升中国通信业国际竞争力的战略考虑,是中国发挥自身的绝对压倒性优势、赢得3G时代全面成功的理性而正确的选择!
来源:http://www.donews.com/donews/article/6/68932.html

Wiki&tWiKi

  BBS国庆后开放了几天,又不能访问了,联想到上次和XKiller和Goodboy说的,今天到处找WiKi的资料。结果发现,架设WiKi的软件实在太少,好容易找到一个据说是功能最强大的wiki——twiki,它的主页(www.twiki.org)在大陆却不能直接访问。

《程序员修炼之道——从小工到专家》

1. 关心你的技艺
2. 思考!你的工作
3. 提供各种选择,不要找蹩足的借口
4. 不要容忍破窗户
5. 做变化的催化剂
6. 记住大图景
7. 使质量成为需求问题
8. 定期为你的知识资产投资
9. 批判地分析你读到的和听到的
10. 你说什么和你怎么说同样重要
11. 不要重复你自己
12. 让复用变得容易
13. 消除无关事物之间的影响
14. 不存在最终决策
15. 让曳光弹找到目标
16. 为了学习而制作原型
17. 靠近问题领域编程
18. 估算,以避免发生意外
19. 通过代码对进度进行迭代
20. 用纯文本保存知识
21. 利用命令Shell的力量
22. 用好一种编辑器
23. 总是使用源码控制
24. 要修正问题,而不是发出指责
25. 不要恐慌
26. “Select”没有问题
27. 不要假定,要证明
28. 学习一种文本操纵语言
29. 编写能编写代码的代码
30. 你不可能写出完美的软件
31. 通过合约进行设计
32. 早崩溃
33. 如果它不可能发生,用断言确保它不会发生
34. 将异常用于异常的问题
35. 要有始有终
36. 使模块之间的耦合减至最小
37. 要配置,不要集成
38. 将抽象放进代码,细节放进元数据
39. 分析工作流,以改善并发性
40. 用服务进行设计
41. 总是为并发进行设计
42. 使视图与模型分离
43. 用黑板协调工作流
44. 不要靠巧合编程
45. 估算你的算法的阶
46. 测试你的估算
47. 早重构,常重构
48. 为测试而设计
49. 测试你的软件,否则你的用户就得测试
50. 不要使用你不理解的向导代码
51. 不要搜集需求——挖掘它们
52. 与用户一同工作,以像用户一样思考
53. 抽象比细节活得更长久
54. 使用项目词汇表
55. 不要在盒子外面思考——要找到盒子
56. 倾听反复出现的疑虑——等你准备好再开始
57. 对有些事情“做”胜于“描述”
58. 不要做形式方法的奴隶
59. 昂贵的工具不一定能制作出更好的设计
60. 围绕功能、而不是工作职务进行组织
61. 不要使用手工流程
62. 早测试,常测试,自动测试
63. 要到通过全部测试,编码才算完成
64. 通过“蓄意破坏”测试你的测试
65. 测试状态覆盖,而不是代码覆盖
66. 一次Bug只抓一次
67. 把英语当作又一种编程语言
68. 把文档建在里面,不要拴在外面
69. 温和地超出用户的期望
70. 在你的作品上签名

Internet时间同步

  新机器买回来一周后,CMOS信息总丢,后来找销售商过来看,换了个电池就好了,不过最近又出了新毛病,就是关机后,时钟不走了。不过既然CMOS信息没有丢失,系统能正常启动,就没有打算叫销售商的人过来。不过一直自己调时间也不是个事,所以找了两个Internet时间同步的软件。
  WindowsXP里面附带有时间同步的功能,但是我用的是Windows2000,所以还是要借助软件。
  在华军搜索“时间”可以得到很多相关的软件,但是我觉得功能不错的有两款,都是绿色软件:
  Internet时间同步程序(蒋劲刚)(怎么像某人的名字???^_^)
  网络时间校正器
  前者主要用的是微软的时间同步服务器,后者主要是国内教育网的时间同步服务器。
  当然了,如果不愿意下载软件,可以直接访问【国家授时中心】http://www.time.ac.cn/times/timefairy.htm,在线刷新本机时间,不过,第一次访问其实也是要下载一个插件的。

电子认证介绍

背景
  电子认证服务器可以发布某个机构或个人对于某个公共密钥拥有权的证明数字文件,也就是认证证书。在了解认证服务器的工作原理之前,您必须先了解什么是“公共密钥”。
  这里先简要介绍一下认证、公共密钥及数字签名的概念.
  什么是公共密钥加密?
  当您在公共网络如视聆通或INTERNET上进行信息传送时,别人很有可能把您的信息窃取。为了保证信息的安全,您就必须进行加密传输。
  公共密钥加密是一种利用成对密钥加解密的方法:一个公共密钥(任何人都可以知道的)和一个私有密钥(只限拥有者知道)。
  公共密钥和私有密钥的关系如下所示:
  用公共密钥加密的数据只能由相应的私有密钥进行解密。
  例如,如果您要给某人发送一则加密的信息,您就可以先用那个人的公共密钥对这则信息进行加密,然后再送出去。这样,这则信息就只有掌握着相对应的私有密钥的接受人才能读取。
  用公共密钥加密的数据只能由相应的私有密钥进行解密。
  例如,为了证明您的确是某则信息的发送人,而非他人冒名顶替,那么您就可以用您的私有密钥先对这则信息加密再发送。别人就可以用您的公共密钥解密以证明这则信息的确是您发出来的。
  什么是数字签名?
  数字签名可以证明某则信息的确是有某个人发出来的,并且可以保证该信息在传送过程中没有受到修改。
  在进行数字签名时,先由一个hash算法从要发送的信息中得到一个定长的字符串,称为“信息摘要”(message digest), 然后对这个“摘要”用私有密钥进行加密以作为数字签名同时发送,从而保证信息是来自该发送者的。
  例如您把具有您的数字签名的信息发送出去以后,接受者可以按以下的步骤来进行验证:
  1.接受者用您的公共密钥解密“信息摘要”。
  2.接受者用同样的hash 算法对这则信息计算出“信息摘要”。
  3.接受者对比新生成的“信息摘要”和随信息传送过来的“信息摘要”。
  如果两者相同,那么就可以认定信息的确是由您发出来的。
  如果两者不同,则有以下几种可能:
  “信息摘要”是用其他私有密钥加密的,也就是说发送者是冒牌的。
  信息在传送过程中遭到修改或损坏,从而使得用同一算法新生成的“信息摘要”与加密传送过来的“信息摘要”不一致。
  什么是电子认证?
  由于在数字签名的过程中,我们是用公共密钥来验证的,这样公共密钥属主的认定工作就显得非常重要。您必须能判断出某个公共密钥的确来自于他所声称的拥有者,而不是由其他冒名顶替者提供的。
  电子认证就是一个随公共密钥附带的,用于表明该公共密钥对应的私有密钥的确属于某个组织或个人的证明文件。电子认证是由能够保证这种拥有性的权威机构提供的,这种权威机构就称为“认证机构”(CA)。
  认证的标准在 ITU-T Recommendation X.509 中有定义。
  如何使用电子认证?
  目前大多数浏览器和服务器都可以按照SSL协议来使用电子认证。作为一个SSL的握手过程,服务器需要把自己的认证证书发送给客户端,以证明自己的身份。服务器也可以按配置的要求决定是否向客户端索取认证证书。
  另外,电子认证还可以有效的减轻记多个密码的负担。如果您的多个服务器都采用电子认证而非普通的密码,那么用户就只需记住一个用于读取私有密钥的密码就可以了,而不用对每一个服务器记一个密码。
  电子认证还可以用于安全的EMAIL协议通信中,如S/MIME (Secure Multipurpose Internet Mail Extensions). 利用S/MIME协议,信件可以进行签名以保证它是由某人发出的。信件中还包含有签名者的认证证书,这样接收者就可以用于验证数字签名了。
  最后。电子认证还可以用于验证其他电子认证的合法性。比如,假设您用Netscape Navigator浏览某个使用SSL协议的服务器的信息。那个服务器给您发送了一个由 “Ace Industries Certificate Authority.” 签发的认证证书,在接受这个证书之前,您的 Netscape Navigator 会先用”Ace Industries Certificate Authority”的“CA证明”(该证明用于验证签署证书的密钥)来判断服务器的证书是否真的。
  证书的有效期?
  认证证书在签署的同时,定有一个有效期。证书只有在这个有效期内才是合法有效的。在有效期内,发证机构也可以通过废止来使证书失效。
  发证的权威机构公布的废止证书列表称为certificate revocation list (CRL). CRL就象信用卡的黑名单,它通知别人某些证书不再有效。
  电子认证服务器
  用电子认证服务器,可以进行公共密钥认证的管理、签署和废止。她使用的是X.509标准。

如何在交换机上配置VLAN

  我们知道,传统的局域网Ethernet 使用具有冲突检测的载波监听多路访问( CSMA / CD )方法。在CSMA / CD 网络中,节点可以在它们有数据需要发送的任何时候使用网络。在节点传输数据之前,它进行”监听”以了解网络是否很繁忙。如果不是,则节点开始传送数据。如果网络正在使用,则节点等待。如果两个节点进行监听,没有听到任何东西,而开始同时使用线路,则会出现冲突。在发送数据时,它如果使用广播地址,那么在此网段上的所有PC都将收到数据包,这样一来如果该网段PC众多,很容易引起广播风暴。而冲突和广播风暴是影响网络性能的重要因素。为 解 决这一问题,引入了虚拟局域网(VLAN的概念。
  虚拟网络是在整个网络中通过网络交换设备建立的虚拟工作组。虚拟网在逻辑上等于OSI模型的第二层的广播域,与具体的物理网及地理位置无关。虚拟工作组可以包含不同位置的部门和工作组,不必在物理上重新配置任何端口,真正实现了网络用户与它们的物理位置无关。虚拟网技术把传统的广播域按需要分割成各个独立的子广播域,将广播限制在虚拟工作组中,由于广播域的缩小,网络中广播包消耗带宽所占的比例大大降低,网络的性能得到显著的提高。我们结合下面的图来看看讲下。图1所表示的是两层楼中的相同性质的部门划分到一个VLAN中,这样,会计的数据不会向市场的机器上广播,也不会和市场的机器发生数据冲突。所以VLAN有效的分割了冲突域和广播域。
  我们可以在交换机的某个端口上定义VLAN ,所有连接到这个特定端口的终端都是虚拟网络的一部分,并且整个网络可以支持多个VLAN。VLAN通过建立网络防火墙使不必要的数据流量减至最少,隔离各个VLAN间的传输和可能出现的问题,使网络吞吐量大大增加,减少了网络延迟。在虚拟网络环境中,可以通过划分不同的虚拟网络来控制处于同一物理网段中的用户之间的通信。这样一来有效的实现了数据的保密工作,而且配置起来并不麻烦,网络管理员可以逻辑上重新配置网络,迅速、简单、有效地平衡负载流量,轻松自如地增加、删除和修改用户,而不必从物理上调整网络配置。既然VLAN有那么多的优点,我们为什么不了解它从而把VLAN技术应用到我们的现实网络管理中去呢。好的让我们通过实际的在Catalyst 1900交换机上来配置静态VLAN的例子来看看如何在交换机上配置VLAN。
     图1 在Catalyst 1900 上的两个VLAN
  设置好超级终端,连接上1900交换机后(可以参考《1900系列以太网交换机快速入门指南》或其他的CISCO参考资料),会出现如下的主配置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