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晶显示器选购指南

显示器这种东西是比较级的,在某一家店看完一款显示器,过条马路到另一家店看另一款,回家之后你绝对不知道哪一款比较好,唯一的印象只剩下谁的造型炫,以及谁的比较贵。 挑选的方法应该是,根据你的预算以及想买的规格,事先先选好你比较喜欢的几台,摆在一起作比较。 分辨率 目前市面上LCD monitor可以买得到的大概有以下几种分辨率: XGA: 1024768 SXGA: 12801024 SXGA+: 14001050 UXGA: 16001200 另外还有一些分辨率更高的面板(通常是有特殊用途的),以及在台湾大概还没有人在用的宽屏幕16:9 or 16:10 ,在此先不讨论。 液晶显示器的分辨率表示它可以显示的点的数目,这是一个固定值, 没有办法调整的,同样的尺寸之下,分辨率越高则可以显示的画面越细致。假设你买了一个XGA的monitor,则你的显示卡千万不要设定成其它分辨率比如说800600,因为在这种情况之下计算机实际上是把一个800600的画面scale成1024768在显示,结果就是看到一个比较模糊的画面。正确的做法就是,买了什么分辨率的monitor,显示卡就设定成那个分辨率。 DVI (Digital Visual Interface) 计算机处理的是数字信号,处理完之后送出来的也是数字信号,但是传统的CRT monitor使用的是模拟信号,为了与CRT沟通,送到CRT的信号必须先转换成模拟的才能使用。因此一般显示卡的输出(D-sub, 就是有15 pin的那个小插槽)送的是模拟信号,LCD monitor使用的也是数字信号,但是为了与一般显示卡兼容,所以会设计成可以接收D-sub接头送出来的模拟信号,然后再把这个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去处理与显示。 这里就产生一个问题了,不论是数字转模拟或模拟转数字,一定都会有信号的遗失,因此为了与CRT兼容的这个愚蠢理由,LCD monitor进行了两次本来不必要的信号损失,造成的结果就是,看到的画面会有一点点模糊,而其实LCD原本的能力可以显示得更清楚。 由于这两年液晶显示器开始热卖,显示卡厂商也开始推出可以直接输出数字视讯的显示卡,也就是多了一个叫作DVI的插槽,如果你买一个有DVI插槽的显示卡,再买一个有DVI插槽的LCD monitor,这时LCD monitor所显示的清晰程度才是该LCD原本所设计出来的能力。 当然, 这样的组合现在好象有比较贵,如果你不是对画质非常挑剔 可以用就好的话,可以考虑省郂笔钱。 坏点(dot defect) 所谓坏点,是指液晶显示器上无法控制的恒亮或恒暗的点。 坏点的造成是液晶面板生产时因各种因素造成的瑕疵,可能是particle落在面板里面,可能是静电伤害破坏面板,可能是制程控制不良等等。 坏点分为两种:亮点与暗点,亮点就是在任何画面下恒亮的点,切换到黑色画面就可以发现;暗点就是在任何画面下恒暗的点,切换到白色画面就可以发现。 一般来说,亮点会比暗点更令人无法接受,所以很多monitor厂商会保证无亮点,但好象比较少保证无暗点的。有些面板厂商会在出货前把亮点修成暗点,另外某些种类的面板只可能有暗点不可能有亮点,例如MVA, IPS的液晶面板。 面板厂商会把有坏点的面板降价卖出,通常是无坏点算A grade,三点以内算B grade,六点以内算C grade,一般来说这都是可以正常出货的。 至于更低等级的面板,在景气好面板缺货的时候(例如2000年时)还是会有人来买,今年的话,大家眼睛最好也睁大一点。 坏点没有办法修,如果你买的monitor有保固坏点,你拿去退给他他就是换一台给你。 mura mura本来是一个日本字,随着日本的液晶显示器在世界各地发扬光大,这个字在显示器界就变成一个全世界都可以通的文字。 mura是指显示器亮度不均匀造成各种痕迹的现象,最简单的判断方法就是在暗室中切换到黑色画面以及其它低灰阶画面,然后从各种不同的角度用力去看,随着各式各样的制程瑕疵,液晶显示器就有各式各样的mura。 可能是横向条纹或四十五度角条纹,可能是切得很直的方块,可能是某个角落出现一块,可能是花花的完全没有规则可言东一块西一块的痕迹。 mura不会对使用上造成什么影响,这属于品味问题,面板厂商会把有mura的面板打成次级品用较低价格卖出,但是我没有听说monitor厂商有那种保证无mura的。这个通常也不会写进monitor规格,所以买之前眼睛睁大一点,买到了只好自认倒霉。 对比 显示器的对比是这样定义的– 在暗室之中,白色画面下的亮度除以黑色画面下的亮度,因此白色越亮、黑色越暗,则对比值越高。 一般LCD monitor的规格书上都会写出它的对比值,但是这个值通常只能参考,因为面板厂商为了保护自己,有一些规格值会写得很保守,对比就是其中一项。 比如说,某机种的对比值明明可以做到三百,但是规格书写的是typical 200, minimum 150,这是为了量产的时候万一出了什么问题导致黑色漏光对比下降,该批货还是可以正常出货。如果你想比较的两款LCD,monitor对比值分别是写350, 400,不要以为四百的那个真的有比较好 那只是这一家他敢写而已,事实上,两款分别写300, 400的,我都还会怀疑那可能是差不多的,实际上运气好的话都有可能是做到五、六百。 如果你会很care这个,可以把想比较的两台显示器白色亮度调到一样 然后切换到黑色画面,在暗室下看谁比较黑,如果不是对画质非常挑剔 在一般使用情况下,我认为对比三百应该是够用的 色饱和度 (color gamut) 色饱和度是指显示器色彩鲜艳的程度。 显示器是由红色绿色蓝色三种颜色光来组合成任意颜色光,如果RGB三原色越鲜艳,则该显示器可以表示的颜色范围就更广,这是因为无法显示比三原色更鲜艳的颜色,所以某显示器三原色本来就不鲜艳了,那个该显示器所能显示的颜色范围就比较窄。 色饱和度是面板厂商的重要规格,但是我到现在好象还没看过有monitor厂商把色饱和度写进规格的,他们都是写可以组合出来的颜色数目。 比如说,某显示器的RGB三种颜色光都可以分成64灰阶(6 bit),则该显示器的颜色种类总共有646464=262,144种组合,如果该显示器的RGB三种颜色光都可以分成256灰阶(8 bit),则该显示器的颜色种类总共有256256*256=16,777,216种组合。当然,灰阶数越多颜色层次看起来会越细致,但不表示颜色会比较鲜艳。 色饱和度的表示是以NTSC所规定的三原色色域面积为分母,显示器三原色色域面积为分子去求百分比,比如某显示器色饱和度为71%NTSC,表示该显示器可以显示的颜色范围为NTSC规定的百分之七十一,71%NTSC大约为为目前CRT电视机的标准,LCD显示器目前作到这个程度的在色彩上就算高阶了。目前笔记型计算机用的屏幕色饱和度大约40~50%NTSC,桌上型液晶屏幕大多作到60%~65%NTSC,当然各大厂都有持续开发高色饱和度显示器的计划或已有量产,请不要拿来和我抬杠,我说的是”目前”和”大多”。 选购的时候,把喜欢的两台monitor摆在一起,点相同的画面,通常就可以看出谁的色饱和度比较好。 亮度 亮度是指显示器在白色画面之下明亮的程度,单位是cd/m^2, 或是nit。 亮度是直接影响画面品质的重要因素,在实验室里面我们常讲一句话: 「一亮遮三丑」,一个明亮的显示器即使色饱和度比较差或颜色偏黄等其它不利因素,还是有可能看起来画面会比较漂亮。 目前市售的monitor一般亮度规格大约是250nits,Notebook亮度规格大约是150nits,当然更亮规格的产品各厂都有在开发当中或已量产,如果是液晶电视,亮度通常会有400nits,这是因为看电视时不像使用监视器时距离那么近,并且会考虑摆电视的环境会比较明亮。 液晶显示器会发光是因为它的背光模块藏有灯管,就像你现在抬头可以看到的照明用萤光灯管是很像的东西,只不过小了一点,Notebook里面会摆一支, Monitor会摆上两到六支或以上,目前灯管厂商都会保证灯管寿命在三万小时或五万小时以上,也就是使用三五万小时之后亮度会掉到一半,所以其实液晶显示器还算蛮长寿的,没有其它破坏性动作造成故障的话,应该可以活到你想淘汰它的时候。 显示器的亮度是使用者可以调整的,调到你觉得舒服的亮度就可以,调得太亮除了可能不舒服外,也会损耗灯管寿命。 视角(一) 液晶显示器由于天生的物理特性,使得使用者从不同角度去看时画面品质会有所变化。与正看时相比,斜看的时候,转到当画面品质已经变化到无法接受的临界角度时,称之为该显示器之视角。 视角的定义有三种–

  1. 对比 从斜的方向去看液晶显示器,与正看时相比,白色部分会变暗,黑色部分 会变亮,因此对比会下降,一般定义当对比下降到10的时候的角度为该显 示器的视角,也就是定义大于此视角的时候黑白已经不易分辨。一般面板厂商与监视器厂商规格书上对于视角的定义最常使用这一条。
  2. 灰阶反转 理论上显示器从零灰阶(黑色)到二五五灰阶(白色)应该是灰阶数越高则越亮,但是液晶显示器在某个大角度的时候有可能看到低灰阶反而比高灰阶还亮,也就是看到类似黑白反转的现象,这种现象称之为灰阶反转。定义不会产生灰阶反转现象的最大角度为视角,也就是超过这个角度就有 可能看到灰阶反转,而灰阶反转是无法接受的影像品质。 这个定义和第一个定义的差别在于用对比定义只考虑零灰阶和二五五灰阶,而灰阶反转是考虑所有的灰阶。
  3. 色差 从不同角度去看液晶显示器,会发现颜色会随着角度而变化,比如说本来是白色画面变得比较黄或比较蓝,或是颜色变得比较淡等等。随着角度变大,当颜色的变化已经大到无法接受的临界点时,定义该角度为视角。 关于色差,我说过颜色可以量化,所以颜色的差异可以用数字表示,但什么叫做无法接受的色差目前并没有一定标准,所以写规格的时候没有人用这个定义,但是在实验室里面,我们在比较两种显示器的时候还是会care相同角度时谁的色差比较大,这是使用者会直接感觉到的品味问题。 最早的TFT-LCD所使用的是一种叫做TN的液晶模式, 这种技术最大的缺点就是,视角很小,以对比来定义,目前大概都是作到左右视角各45~50度,上视角15~20度,下视角35~40度。 为了解决视角的问题,有几种广视角技术就发展出来,目前市面上的主流广视角,技术有三种: TN+film, MVA, IPS。 目前市售的notebook LCD通常不会应用广视角技术, 因为考量notebook是个人使用,广视角效益不大,而monitor通常会使用广视角,考量使用monitor时可能会秀一些资料或画面给在旁边的人看。 残影 残影是指画面切换之后前一个画面不会立刻消失而是慢慢不见的现象。 残影与反应时间不算同一件事,残影可能要两三秒后才会完全消失,而液晶的反应时间是十几到几十毫秒,一个设计得好的液晶显示器,就算反应时间是15+35ms,也不可能让使用者看到残影。 残影发生机制有些复杂,通常是同一画面显示太久的情况下,液晶内的带电离子吸附在上下玻璃两端形成内建电场,画面切换之后这些离子没有立刻释放出来,使得液晶分子没有立刻转到应转的角度所造成。另外一种可能情况则是因为画素电极设计不良,使得液晶分子在状态切换时排列错乱,这种情况之下也有可能看到残影。所以以为反应时间快就不会看到残影,这种观念是错误的。 面板厂商测试残影的方法是,常温下点西洋棋棋盘黑白方格画面十二小时,然后切换到128灰阶去看,标准是是在5秒(?)内残影必须消失,一般使用者选购monitor时,可以用power point画一些白底黑格的图以及一张128灰阶图去切换,如果嫌麻烦,也可以把屏幕背景设成128灰阶,然后叫出踩地雷点到暴掉(所有黑色地雷会显示出来),摆个几十秒或几分钟 然后关闭,如可以看到残影(不是五秒喔, 看得到就算),那就不要买。 注意一点,不要一直盯着测试画面看,切换后才去看,不然可能看到的是人眼的视觉残留。 色温(color temperature) 色温是用来形容显示器的白色的颜色,不限于LCD,所有的显示器都通用。 当显示器的颜色与黑体的温度高到某一绝对温度时所发出来的光一样时,称为该显示器的色温等于该温度。 比如说,当显示器的白色设计成接近,黑体在温度6500K的时候所发出来的光颜色(接近晴天时上午的太阳光),称为该显示器的色温为6500K。 上面听不懂没关系,下面三句记起来就好,色温越低颜色会越偏黄色,色温越高颜色会越偏蓝色,一个色温偏高的显示器在秀图片的时候整个画面看起来色调就会偏蓝。 据说亚洲人比较喜欢偏蓝色的白色,欧洲人比较喜欢偏黄色的白色,所以在日本卖的CRT电视机色温内定值可以高到9300K甚至12000K,在欧洲卖的色温就内定在6500K左右,台湾则是follow日本。你不喜欢偏蓝的白色也没有关系,CRT的色温可以让使用者很容易地去调整,但LCD就有困难。 目前LCD面板的白色通常设计在6500K左右(电视用的面板要求色温会更高),但也有故意设计成更偏黄的,因为灯管越偏黄亮度会越高,偏蓝亮度就低。如果偏蓝又要维持一样的亮度,就要在其它部份花更多成本把亮度补回来。 色温高低没有好坏标准,有人喜欢偏蓝有人喜欢偏黄,选购的时候把几台中意的monitor摆在一起点同一个画面,挑你喜欢的色调即可。 Gamma Curve Gamma curve是指不同灰阶与亮度的关系曲线。把零到二五五灰阶当x轴,亮度当y轴,画出来的曲线就叫做gamma curve。 Gamma curve通常不会是一条直线,因为人眼对不同亮度有不同辨识的效果。比如说低亮度的辨识能力较高(一点点亮度变化就有感觉),高亮度的辨识能力较低。 Gamma curve会直接影响到显示器画面的渐层效果,比如说一个显示器的gamma curve如果在高亮度的地方切得太细,最高灰阶的那几阶亮度都差不多亮,那么在显示亮画面的图片时就会觉得很多地方都泛白太亮,看不见渐层,那么使用者就会觉得影像不自然。 有些比较高阶的显示卡会提供调整gamma curve的功能,不过若不是比较专业的使用者,通常不会去动到那边,而是直接使用监视器厂商的原始设定值。 测试的时候,多带几张不同种类的图片,整体而言比较亮的比较暗的或比较中间灰阶的都准备,最好准备几张有大大的人像的,因为肤色对人眼来说是很容易辨识的印象,仔细看看图片的渐层效果会不会让你觉得很自然。 Crosstalk LCD的crosstalk是指屏幕中某区域的画面影响到邻近区域亮度的现象。 一般crosstalk测试画面是在底色一二八灰阶的状态下,画一个有屏幕四分之一大的黑色方块摆在正中央,理论上周围还是都要维持一二八灰阶,但若发现上下左右四块区域变暗,就作叫crosstalk。也可以把黑色方块换成白色,有crosstalk的话上下左右就会变亮。 一般面板厂商的规格是,有黑色方块时与没有黑色方块时,上下左右区域的亮度差别不可以超过4%,不过其实这是蛮宽松的规格,通常达到2%时人眼就可以看得很清楚了,所以有些客户会要求小于1%,而这通常也是面板厂设计标准。 选购的时候,就点上面讲的那个画面,看得见crosstalk就不要买。 完~ 视角(二)
  4. TN+film 所谓TN+film就是在原来的TN型TFT-LCD上贴上一种广视角补偿膜,这种广视角补偿膜是FujiFilm (没错,就是作底片的那一家) 的独家专利技术,称为Fuji Wide View Film,一旦贴上这种补偿膜,以对比为定义 原本大约左右视角100度,上下视角60度,立刻增加到左右140度,上下120度,但是TN+film还是没有解决灰阶反转的问题。
  5. MVA MVA是Fujitsu所开发出来的独家专利技术,除Fujitsu之外,台湾尚有奇美电子与友达光电获得授权生产,MVA可以做到上下视角与左右视角都超过160度(但不是每个方位有有这样的视角),并且解决了大部分灰阶反转的问题,除非是从很特殊的方位并且很大的角度去看才有可能看到灰阶反转。
  6. IPS IPS最早由Hitachi所发展,另外IBM Japan, NEC, Toshiba等也拥有IPS技术,国内则有瀚宇彩晶获得Hitachi的授权生产,IPS上下视角与左右视角号称到170度(但不是每个方位都有这样的视角),并解决大部分灰阶反转问题。 160度与170度的差异其实没有意义,有兴趣的话拿起量角器来看看80度是多大的视角,基本上超过这个视角, 一个平面已经快变成一条缝了,根本没有办法进行量测,他敢写170度(两边各85度),是在80度的时候可能量到对比二三十,所以有把握85度时对比仍可以超过十,其实MVA也可以。 除了以上三项广视角技术,比较有名的广视角技术,另有Sharp拥有独家专利ASV,韩国的Samsung有一种MVA的变形叫做PVA的,韩国的Hydis (原Hyundai的TFT-LCD部门)则拥有IPS的变形FFS等。 视角(三) Notebook的液晶屏幕不使用广视角技术有几个理由,除了之前说过的notebook是个人使用的之外,最主要的原因是notebook讲求轻薄省电 所以背光板只能摆一根灯管而且必须做很薄(也就是天生作不亮),为了得到比较好的光使用效率,所以采用穿透率最高的TN型设计而比较少使用MVA, IPS, ASV等等技术。而TN+film技术除了穿透率有比TN低一些之外,多了两张广视角补偿膜也会增加厚度与重量,而notebook用面板对厚度重量的要求一向是机构工程师的恶梦。 判断monitor是不是使用TN+film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去看灰阶反转,下视角是最容易看到灰阶反转的角度,把monitor随便切到一个有不同颜色与亮度的图案,把脸贴到monitor下方然后眼睛往上看,如果看到灰阶反转的现象(就是亮的地方变暗, 暗的地方变亮),就可以肯定这是TN+film型monitor了。如果是notebook液晶屏幕,连左右视角都很容易看到, TN+film的左右视角依设计可能有120度或140~150度(以对比为定义), 这是因为FujiFilm又有推出新一代的广视角补偿膜。不过有件令我印象非常深刻的事,有一次拿到某社的TN+film面板,规格写左右typical各75度, 但是没有写minimun值,实际一量发现只有60度,这才发现敝公司在写视角规格时实在稍嫌老实了一点,不但都typical values老实写而且还保证minimum values,人家大笔一挥技术立刻日进千里,难怪卖得那么好! MVA和IPS的判断 像我们靠这一行吃饭的其实就是把显微镜拿起来去看面板的画素设计,一般使用者则可以从规格书看出一点端倪,除了视角规格>160与170的差别之外,MVA的响应时间规格是25ms,IPS的响应时间大约是40ms,如果是Sharp的面板规格又写上下左右视角超过160度,那一定就是ASV。 MVA和IPS各有优缺点– 比如说MVA的响应速度比IPS快,但色差也比IPS大等等。针对各自的缺点,厂商都有持续开发改进的研究甚至已经量产,而TN+film也不会有消失的一天,因为它容易作得亮,而且对面板厂商而言不须要特别的制程 是低价monitor非常适合的选择。 响应时间(一) 响应时间的定义就是在面板的同一点上面,从黑色变到白色所需时间加上从白色变到黑色所需时间。 LCD有响应时间的问题是因为,LCD是以液晶分子的旋转角度来控制光线的灰阶亮暗,而液晶分子旋转时需要时间。 一般monitor使用的目的是文书处理与网页浏览,一般情况之下就是monitor会持续显示同一个画面很久一段时间,然后才切换到另一个不同的画面,这样的使用状况下,其实反应时间多快多慢对使用者而言是没有影响的。但是如果要使用monitor来看动画或影片,因为画面会持续变化没有停止,这时候响应时间就会影响画面品质。 响应时间分为rise time和fall time,对TN型面板来说,驱动电压从低电压变成高电压时画面会从白色变成黑色(电压rise),因此白色变成黑色所需时间就是rise tieme,而驱动电压从高电压变成低电压时画面会从黑色变成白色(电压fall),因此黑色变成白色就是fall time。MVA和IPS则刚好相反,黑变成白是rise time,白变成黑是fall time。目前市面上量产面板的规格,TN型rise time大约15ms,fall time大约35ms 实际上作到10ms+20ms也不算难。 这里其实有一个陷阱,对LCD面板来说,从全黑变到全白以及从全白变到全黑的响应时间其实是最快的,但是中间灰阶的切换就不能保证这个速度,比如说从128灰阶切换到140灰阶,响应时间都会比规格值大上很多 大于七八十毫秒都是可能的,而你使用monitor时不可能只使用黑色和白色两种颜色。 响应时间(二) 一般LCD面板的画面更新频率是60Hz,也就是每秒钟要换60次画面,不管目前显示的图片是否有在变动都会以这种频率重新显示,因此每个画面持续时间是 1/60=16.67ms,如果响应时间远大于这个值,画面在动时就可能看到模糊的影像,注意是模糊的影像,不是残影,残影是另外一个问题。 你可以这样测试: 在MS Windows所附的屏幕保护当中有一个”留言显示”,设定值里面可以更改背景颜色和留言内容,把背景选成灰色,留言打入++++++,字型选大一点,然后让它跑,仔细看, 可以看到加号背后拖着一个模糊的尾巴,这就是响应时间不够快造成的,CRT没有这样的问题。 这就是说,目前的LCD monitor其实不是很适合用来看影片,不过我实际测试的结果,普通使用者如果是观看一般影片(比如说ㄟ片)其实影响不大,要看那种画面闪来闪去的动作片,很用力去盯着看某些其实平常不会去注意的背景才会发现品质下降,玩game的话也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 市售的LCD monitor对于响应时间的规格还有另一个陷阱,有些厂商响应时间只写rise time,所以如果买monitor时看到响应时间只有15ms甚至更低,最好问清楚,通常就是这种情况,真正小于15ms的产品大概还要过好些时间才有可能在市面上看到。 另外有一些高阶LCD的响应时间的规格可能是写全灰阶切换小于16.67ms,这是指不管是多少灰阶切换到多少灰阶,都保证在16.67ms之内完成动作,注意不是rise+fall time 16.67ms,这是在驱动电压上面上了一些手脚达到的,目前还不多见,但不是没有。这种面板用来看影片 画质比起传统的LCD就有相当程度的改善。 保护玻璃 有些人在购买液晶显示器的时候会要求装上保护玻璃,这个动作好不好见仁见智,我个人就很反对,但我有一个同事就买一个有装玻璃的。 CRT的表面是玻璃,最大的问题就是会反光,尤其如果背后有窗户或灯光就非常的讨厌,常常会看不到画面。 LCD的表面最外一层是一片偏光片,这一片偏光片通常作过一些特殊表面处理,硬度比较高(一般规格是3H),并且具有防炫光与抗反射的功能,所以LCD不会有像CRT那样有反光的问题。可是一旦装上保护玻璃这一切就毁了,你背后的光源对你的CRT屏幕造成什么样的困扰都会在LCD的保护玻璃上重现,浪费了表面偏光片原本的设计,破坏影像品质。 那为什么有人要装玻璃?因为使用monitor时手指常常会在上面指来指去,而偏光片印上指纹印之后会很难消除,光用布是擦不掉的,如果装上保护玻璃就很容易清理。另外就像我同事的情形,他一买回家放,他两个还没念幼儿园的儿子就来用力压,当场让他觉得玻璃买对了。 其实LCD没有那么脆弱,若不是很用力去压或是撞击是不会破的,坏点也不是摸出来的,除非摆LCD的地方常常有很没斩节的小朋友出没,否则不建议装保护玻璃。要擦掉偏光片上的指纹,可以用水加一点点洗碗精,用布沾湿后去擦,再用布沾清水去擦即可,轻压液晶屏幕不会使液晶流出来,那是密封在面板里面的,万一打破液晶屏幕的话(破裂处会黑掉)要尽快处理掉并用肥皂洗手,因为液晶是有毒的,不要摸一摸然后不小心吃下去。 DVI-D 才是 真正的数字信号传输。DVI-A 只是换汤不换药的定义而已。其实就是 VGA 接口标准。 DVI-I 是整合了上述 DVI-A 以及 DVI-D 的接口的总称。具体在接口插座管脚定义上有明显的区分。也就是说:看看 DVI 的接口管脚就知道个大概了。 概述: DVI-A ( A= Analog ) 是模拟信号接口, 只能去接 DVI-A 或者 VGA 接口的信号。 DVI-D ( D= Digital ) 是数字信号接口, 只能去接 DVI-D 接口的信号。 DVI-I ( I = A+D = Integrated ) 含及上述两个接口, 在管脚定义上有明显的区分, 当 DVI-I 接 VGA 时, 就是 起到了 DVI-A 的作用 ; 当 DVI-I 接 DVI-D时, 只起了 DVI-D 的作用。

妙用计划任务来定时关机

  首先在桌面上点击鼠标邮件,在弹出菜单中选择“快捷方式”,会弹出一个“创建快捷方式”对话框,在该对话框的“命令行”中输入“Rundll32.exe User.exe,ExitWindows”。   然后点击“下一步”,在图示窗口中将此快捷方式命名为“关机”,点击“完成”就会在桌面上建立一个名为“关机”的快捷方式。   现在,用和上面所讲的同样的方法在“计划任务”中新建一个定时关机的任务,指向刚才建立的快捷方式,任务名是“定时关机”,日期是“每天”,时间是你确定的关机时间,确定完成即可。

用C#获取汉字的区位码

首先复习一下计算机基础知识:   计算机中最底层的数据都是用二进制及0和1来表示的。每个0或1称作1位,第8位二进制数叫做1个字节,它可以表示ASCII码中的一个字符。中文计算机中用两个字节即16位二进制来表示一个汉字。而在Unicode编码中所有的符号(包括汉字,英文,标题及其它众多符号)都是为两字节(16)位来表示。   GB2312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汉字信息交换用编码,全称《信息交换用汉字编码字符集——基本集》,由国家标准总局发布,1981年5月1日实施,通行于大陆。新加坡等地也使用此编码。   GB2312收录简化汉字及符号、字母、日文假名等共7445个图形字符,其中汉字占6763个。GB2312规定“对任意一个图形字符都采用两个字节表示,每个字节均采用七位编码表示”,习惯上称第一个字节为“高字节”,第二个字节为“低字节”。   GB2312将代码表分为94个区,对应第一字节;每个区94个位,对应第二字节,两个字节的值分别为区号值和位号值加32(2OH),因此也称为区位码。01-09区为符号、数字区,16-87区为汉字区,10-15区、88-94区是有待进一步标准化的空白区。GB2312将收录的汉字分成两级:第一级是常用汉字计3755个,置于16-55区,按汉语拼音字母/笔形顺序排列;第二级汉字是次常用汉字计3008个,置于56-87区,按部首/笔画顺序排列。故而GB2312最多能表示6763个汉字。   国标码是一个四位十六进制数,区位码是一个四位的十进制数,每个国标码或区位码都对应着一个唯一的汉字或符号,但因为十六进制数我们很少用到,所以大家常用的是区位码,它的前两位叫做区码,后两位叫做位码。   通常,在DOS下的各汉字系统中,同时按Alt键和F1键即可调用区位码输入方法。而在Windows中常用Ctrl+空格键和Ctrl+Shift键调出区位码。如“2901”代表“健”字,“4582”代表“万”字,“8150”代表“楮”字,这些都是汉字,用区位码还可以很轻松地输入特殊符号,比如,“0189”代表“※”(符号),“0528”代表“ゼ”(日本语),“0711”代表“Й”(俄文),“0949”代表“┭”(制表符)。   在区位码中,01-09区为特殊字符,10-55区为一级汉字(3755个最常用的汉字,按拼音字母的次序排列),56-87区为二级汉字(3008个汉字,按部首次序排列), 在区位码汉字输入方法中,汉字编码无重码。 GBK   GB2312-80仅收汉字6763个,这大大少于现有汉字,随着时间推移及汉字文化的不断延伸推广,有些原来很少用的字,现在变成了常用字,例如:朱镕基的“镕”字,未收入GB2312-80,现在大陆的报业出刊只得使用(金+容)、(金容)、(左金右容)等来表示,形式不一而同,这使得表示、存储、输入、处理都非常不方便,对于搜索引擎等软件的构造来说也不是好消息,而且这种表示没有统一标准。从我们对人民日报98年数据的处理过程中,得出这样的经验:回填外字最困难的就是如何得到这种表示方法的集合。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以及配合UNICODE的实施,全国信息技术化技术委员会于1995年12月1日《汉字内码扩展规范》。GBK向下与GB2312完全兼容,向上支持ISO 10646国际标准,在前者向后者过渡过程中起到的承上启下的作用。GBK 亦采用双字节表示,总体编码范围为8140-FEFE之间,首字节在81-FE之间,尾字节在40-FE之间,剔除XX7F一条线。   GBK共收入21886个汉字和图形符号,包括: GB2312中的全部汉字、非汉字符号。 BIG5中的全部汉字。 与ISO 10646相应的国家标准GB13000中的其它CJK汉字,以上合计20902个汉字。 其它汉字、部首、符号,共计984个。 汉字编码的常识 我们知道,英文字符一般是以一个字节来表示的,最常用的编码方法是 ASCII 。但一个 字节最多只能区分256个字符,而汉字成千上万,所以现在都以双字节来表示汉字,为了 能够与英文字符分开,每个字节的最高位一定为1,这样双字节最多可以表示64K格字符 。我们经常碰到的编码方式有 GB2312、BIG5、UNICODE 等。关于具体编码方式的详细资 料,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查阅相关资料。我肤浅谈一下和我们关系密切的 GB2312 和 UNI CODE。GB2312 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汉字信息交换用编码,是一个由中华人民共 和国国家标准总局发布的关于简化汉字的编码,通行于中国大陆地区及新加坡,简称国 标码。两个字节中,第一个字节(高字节)的值为区号值加32(20H),第二个字节(低 字节)的值为位号值加32(20H),用这两个值来表示一个汉字的编码。UNICODE 码是微 软提出的解决多国字符问题的多字节等长编码,它对英文字符采取前面加“0”字节的策 略实现等长兼容。如 “A” 的 ASCII 码为0x41,UNICODE 就为0x00,0x41。利用特殊 的工具各种编码之间可以互相转换。 在System.Text命名空间中包含众多编码的类,可供进行操作及转换,下面用两个实例来进行区位码及汉字之间的互换,希望能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让大家可以轻松处理文字编码方面的问题: using System; using System.Text; class CodingChange { public string CharacterToCoding(string character) { string coding = “”; for (int i = 0; i<character.Length; i++ ) { byte[] bytes = System.Text.Encoding.Unicode.GetBytes(character.Substring(i,1)); //取出二进制编码内容 string lowCode = System.Convert.ToString(bytes[0], 16); //取出低字节编码内容(两位16进制) if (lowCode.Length == 1) lowCode = "0" + lowCode; string hightCode = System.Convert.ToString(bytes[1], 16);//取出高字节编码内容(两位16进制) if (hightCode.Length == 1) hightCode = "0" + hightCode; coding += (lowCode + hightCode);//加入到字符串中, } return coding; } public string CodingToCharacter(string coding) { string characters = ""; if (coding.Length % 4 != 0)//编码为16进制,必须为4的倍数。 { throw new System.Exception("编码格式不正确"); } for (int i = 0; itest 1162ec4e847627592d4efd560cff2f667d5928578476004e2a4eb65b2e00 我们的大中国,是好在的一个家.

XviD的历史与特点

作者:沈晟   2002年,TDX2002的规则中,除了允许使用旧有的DivX3.11编码之外,新加入了第二种核准使用的编码–也就是本文标题中的XivD编码。作为每年在网上放出数千部最新影片的网上高品质影音组织,他们所遵循的规则对于整个MPEG-4编码的应用市场来说,都有决定性的重要意义。XviD在TDX2002中,以DivX3.11的替代者的姿态出现,还有人戏称:XviD是继承DivX3.11的非商业同人版。那么XviD到底是什么?它又有些什么样通天彻底的视频压缩本领?或许您并不知道的是:XviD是个本来不会出现的东西……   几经波折的诞生记   4年以前,在PC上能用的唯一MPEG-4编码器就是由微软所开发的,包括MS MPEG4V1、MS MPEG4V2、MS MPEG4V3的系列编码内核。其中前面两种都可以用来制作AVI文件,至今都作为Windows的默认组件。不过V1和V2的编码质量都还不太好,直到MS MPEG4V3开始,画面质量有了显著的进步。不过微软却决定仅将这个MS MPEG4V3 的视频编码内核封闭在Windows Media流媒体技术,也就是我们熟知的ASF文件之中,不再能用于AVI文件。ASF文件虽然有一些好处,但是过于封闭甚至不能被编辑,惹恼了天不怕地不怕的电影黑客。很快便有小组修改了微软的MS MPEG4V3,解除了不能用于AVI文件的限制,并开放了其中一些压缩参数,由此,也就诞生了我们今天所熟悉的MPEG4编码器DivX;-)3。11。   DivX广泛流行,成为DVDRip的标准,问题是,它的基础技术是非法盗用微软的,只能在地下里流传却上不了台面,无法进行更广泛的产品化,更无法生产硬件播放机。在这种情况下,一些精通视频编码的程序员(包括原DivX 3.11的开发者)成立了一家名为DivXNetworks Inc.的公司,简称DXN。DXN发起一个开放源码项目ProjectMayo,目标是开发一套全新的、开放源码的MPEG4编码软件。特别是完全符合ISO MPEG4标准的OpenDivX CODEC吸引了许多软件高手参与,并很快开发出OpenDivX编码器和解码器原型,之后又开发出更高性能的编码器Encore 2等等。这一时期,主要编码工作是DXN的人在做,而许多技术难关的解决得力于来自开放源码社会的帮助。   就在一切都看起来进展顺利的时候,好戏上演了。ProjectMayo虽然是开放源码,但不是依据GPL(通用公共许可证,一种开放源码项目中常用的保障自由使用和修改的软件或源码的协议)。DXN在设计授权协议时留了一手,2001年7月,就在Encore 2基本成型,差不多可以产品化的时候,DXN另搞了一个DIVX.COM网站,封闭了源码,发布了他们自己的DivX 4。DivX 4的基础就是OpenDivX中的Encore 2,但利用了DivX的牌号,可以说出乎意料的摆了所有人一刀。由于DXN不再参与,ProjectMayo陷于停顿,Encore2的源码也被DXN从服务器上撤下。经过激烈的争论,DXN虽然承认Encore 2在法律上是开放的,但仍然拒绝把它放回服务器。开放源码社会就这样被狠狠地涮了一回。   OpenDivX尚不能实际使用,而DivX 4(以及后续的收费版本–DivX 5)等等都成了私有财产,许多人为打破微软垄断而无偿付出的智慧和劳动仅仅是帮助了DXN发财,这种结果当然是不能被接受的。为此,整个0dayz组织永远的拒绝了DXN公司的DivX4\5,而原OpenDivX开发组中的幸存者,逐渐重新聚拢开发力量,在最后一个OpenDivX版本的基础上,发展出了XviD。   劫后余生的XVID到现在又度过了近1年时间,它继承并发展了OpenDIVX Encore 2,性能得到极大提高,被认为目前世界上速度最快的MPEG4 CODEC。XVID重写了所有代码,并吸取前车之鉴依照GPL发布(注意不再是LGPL,所以谁要是想用它做成产品而不开放源码是非法的)。不过,因为MPEG4还存在专利权的问题,所以XVID只能仿照LAME的做法,仅仅作为对如何实现ISO MPEG-4标准的一种研究交流,网站上只提供源码,如果要使用就要自己编译源码或者到第三方网站下载编译好的可运行版本。   想当初Gaj之流的几个家伙搞OpenDivX的时候,一开始是很像一个像模像样的开放源码项目,很多人都被吸引过去一起开发,测试。直到后来,那几个家伙一夜之间露出骗子的本来面目了,把OpenDivX的成果一股脑带走,变成了封闭源码的DivX4,而后进一步变成现在的收费的DivX5了。本来很好的OpenDivX被逼流产,不过也就促成了今天XviD的诞生、发展和壮大。现在的XVID更可以说超越了DivX 5,以更好的质量,更强的功能挑战着新一代的MPEG4应用战场。

ActiveMessenger

  好容易找到3.*版的,感觉还是很不错的。虽然类似的软件有FreeICQ之类的,但是这款软件最据特色的就是可以按照部门分配ID——虽然RTX也有这个功能而且强大的多,但是,那是要钱的,而且还不便宜。   如果能支持二级部门就好了。

Windows2K/XP技巧

【关闭自动扫描光盘程序】   在Windows XP系统中,当在光驱中放入光盘或将USB软/硬盘接上电脑时,系统都会自作主张地将光驱或USB软/硬盘扫描一遍,同时提示你是否播放里面的图片、视频、音乐等文件,你得一次次手动关闭它们,非常麻烦,想让系统不这么自作聪明,可以这么来干:   在“开始”菜单的“运行”中键入“gpedit.msc”,运行“组策略”程序。在组策略窗口左边一栏中,打开 “计算机配置”,选择“管理模板”下的“系统”,在右边的配置栏中找到“关闭自动播放”并双击它,这时就会弹出“属性”设置标签。在“属性”设置标签中选择“已启用”,“关闭自动播放”下拉列表中选择“所有驱动器”。这样以后你就不用担心WinXP的“自动播放”功能带来的麻烦了。   当然,如果你只是想禁止系统扫描某个驱动器(如USB硬盘)上的文件,可采用下面的方法。先连上你的USB硬盘,让系统将它识别出来。然后打开“我的电脑”,选择USB硬盘上的某个分区,按鼠标右键,会弹出磁盘属性窗口,选取“自动播放”标签,将所有内容的类型都选择为不执行操作。如果USB硬盘有多个分区,对所有分区都进行同样的操作,这样当你将USB驱动器拔掉再重新接上时,系统会将USB硬盘识别出来,而不会反复问你是否播放USB硬盘中的文件了。 【给乱动自己电脑的用户留言警告】   “控制面板”中点击“管理工具”,找到“本地安全策略”快捷方式,打开“本地安全设置”,在窗口的左侧选择“本地策略→安全选项”,在右边的窗口中可以看到有“交互式登录:用户试图登录时消息标题”和“交互式登录:用户试图登录时消息文字”两项。分别在这两项上双击鼠标左键,在弹出的“交互式登录:用户试图登录时消息标题属性”与“交互式登录:用户试图登录时消息文字属性”对话框中分别输入要提示信息的标题与消息文字。如在标题中输入“警告”,在消息文字中输入“本机存有重要数据,请不要使用”等信息。再次启动Windows XP系统时,在出现用户登录的欢迎界面之前会弹出一个对话框,该对话框中显示的就是你设置的提示信息。 【安装Windows 2000时充分利用系统的内存】   Windows 2000安装系统默认的内存为32MB。把安装盘的所有文件拷贝到硬盘,用Word打开I386目录下的Txtsetup.sif文件,把RequiredMemory后面的数值改为实际数值。这样机器在安装系统过程中就可以充分利用系统内存。 【Windows 2000中自动关闭停止响应的程序】    在Windows 2000操作系统中,可以设置系统自动关闭停止响应的程序,只要你点桌面上的“开始”→“运行”,再键入regedit.exe命令,按确定后进入 “HKEY_CURRENT_USER\Control Pane\Desktop”中,双击AutoEndTasks,在弹出的对话框中将数据设置位“1”就可以了。 【恢复Win2000中的个人配置】   Windows 2000是把个人配置文件放在Eocuments and Settings下(这里假设Windows 2000装在E盘)。那里有几个文件夹,分别对应不同的用户。所以只要windows用这个文件夹的个人配置就可以恢复以前的配置了。打开“开始”菜单→ “程序”→“管理工具”→“计算机管理”,打开本地用户和组,然后选择用户,接着从右边选择你的用户(我这里选Administrator),双击打开它的属性窗口,然后选择“配置文件”页,在“配置文件路径”框内填入你要恢复的配置文件所在的路径。然后按确定保存并关闭窗口。最后重新启动windows 就可以了。 【安全的Windows】 如下服务是一定要禁止的: Remote Registry Service RunAs Service Task Scheduler Telnet Windows Time 其他不必要的服务可以设为手动方式。 SNMP Service和SNMP Trap Service最好也关掉,要用的话,把管理公共字改掉。 为了安全起见,需要设置成为按下Ctrl+Alt+Delete登录,很简单:打开“控制面板”中的“用户和密码”,在“高级选项”页中,选中”要求用户在登陆之前按Ctrl+Alt+Delete”就可以了。

美欧处心积虑绞杀中国TD-SCDMA万亿市场警示录

  随着TD-SCDMA终端芯片的纷纷推出和系统设备开发的迅猛进展,以及中国政府实质性支持的力度加大,那些对TD-SCDMA能否在市场上获得成功的怀疑者和反对者几乎在一夜之间消失得无影无踪。但是,“TD-SCDMA未来究竟应该在市场上占据什么样的地位?”和“中国应当如何发展TD-SCDMA?”等问题又成为新的关注焦点。      最初欧盟的流行说法是中国3G建网不应该采用TD-SCDMA;打压不成,只好退而求其次,于是又提出新的观点:TD-SCDMA属UMTS家族的一部分,应当成为WCDMA技术的补充,而不应该单独组网;由于前面两招不能奏效,目前,国外组织又开始转变思路,积极谋求与TD-SCDMA结为伙伴关系,于是乎,又抛出一个新的说法:TD-SCDMA应当与WCDMA混合组网。TD-SCDMA在3G领域地位上的不停地演变,从另类对手演变为同家族的小弟弟,进而升格到现在似乎可以平起平坐的亲兄弟。说法表面上看起来不同,但是究其实质几乎完全一样,那就是:TD-SCDMA即使在中国市场上也不应当定位在3G主流技术,而只能定位在必须依附其他3G技术才能生存的地位。      事实上,这些论调不仅太过明显地带有特定的利益色彩,而且暗藏杀机,是一种试图曲线救己、置TD-SCDMA于死地的策略。            一、混合组网的实际可行性      自从贝尔发明电话以来,通信业发展历史上从来没有过将未来的网络规划一开始就建立在两种技术体制混合组网之上的先例。如果这样做,不是在技术上绝对不可能,而是对运营商来说意味着巨大的麻烦。中国联通并行运营GSM与CDMA两个2G网络,就曾陷入左手打右手的尴尬困境。只有当GSM/CDMA双模手机出现之后,才可能促进两网协调、优势互补。不同网络混合的情况只可能出现在网络技术升级换代的过渡时期,以及与其他网络技术横向兼容的需要。在不具备多模终端的条件下,任何一个国家的未来通信发展战略都从未定位在“混合组网”的概念基础之上。      目前,中国无线公网主要有中国移动和联通的GSM网络、中国联通的CDMA网络、中国电信和网通的PHS网络。如果发展3G采用TD-SCDMA与WCDMA混合组网方式的话,那么,不同运营商将需要解决兼容多种制式的多模终端的问题:      中国移动:TD-SCDMA、GSM、WCDMA,三模终端;      中国联通:TD-SCDMA、GSM、CDMA、CDMA2000,三模或四模终端;      中国电信:PHS(利用现有网络)、WCDMA、GSM(国际漫游)、TD-SCDMA,三模或四模终端;      中国网通:PHS(利用现有网络)、WCDMA、GSM(国际漫游)、TD-SCDMA,三模或四模终端。      很显然,以上多模终端对技术的要求将大大提高,终端开发进程将极大地延缓。目前,无论WCDMA还是TD-SCDMA首先开发的终端都是GSM/WCDMA或GSM/TD-SCDMA双模终端。其实事情再清楚不过了,如果采用WCDMA与TD-SCDMA混合组网方式,同时又不能提供至少兼容GSM、WCDMA、TD-SCDMA等三模以上的多模终端,那么,中国任何一个运营商都无法建立起一个完全独立的、能够做到无缝覆盖的、可实现国际漫游的3G网络。因此,在3G建设初期,运营商必然只能选择一种技术体制进行组网。很显然,一旦采取混合组网方式发放牌照,在多模终端不能满足要求的情况下,国际巨头们就可以利用WCDMA终端短暂的相对丰富优势作进一步的策划,促使运营商先上WCDMA,将来再考虑TD-SCDMA参与混合组网,其实质是将TD-SCDMA参与混合组网权力变成没有任何保障的未来时。一旦WCDMA占得先机,这初期非常短暂的差异几乎意味着永久性地将中国投入巨大资源开发、已经成功在望的TD-SCDMA彻底封杀在黎明前的黑暗之中。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我们并不反对混合组网这种技术和网络演进模式,但显然不能认同的是把混合组网作为中国3G的战略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来进行定位。我们更加坚决反对的是把混合组网作为中国新建3G网络起步阶段的基本组网模式,我们必须看清楚混合组网策略对TD-SCDMA暗藏的杀机。            二、中国有没有能力主导未来世界通信技术的主流标准      只要TD-SCDMA能够在中国成功的独立组网,那么,必将凭借其高频谱效率和超高性价比的突出优势从而无可质疑地占据全球最主流3G技术标准的地位。正是因为这个前景几乎已经没有任何悬念可言,国外利益集团才对TD-SCDMA标准不惜一切代价地进行打压,并对TD-SCDMA独立组网的前景惊恐不安。      在TD-SCDMA能否成为主流标准的问题上,有些人经常拿日本的PDC作为反面例证,试图证明:即使中国推TD-SCDMA标准,也不会使TD-SCDMA成为国际主流标准的。这种观点认为:如果中国关起门来做TD-SCDMA,只会重演日本在2G市场上的悲剧,将自己孤立起来,形成封闭性市场,国外厂商进不来,国内厂商也出不去。但是,所有观点都没有考虑到中国与日本的国家宏观发展潜力的天壤之别,也没有看到PDC作为日本一个国家标准与作为3G国际标准的TD-SCDMA有着本质差异。      日本是只有区区1亿多人口的市场,如果关闭国门,无论独立地发展什么技术标准都不可能成为通用的国际标准,而不仅仅是PDC。今天的日本,虽然已经是世界科技和经济强国,但是从高清晰度电视到移动通信,日本在任何领域中从来都没有成为过世界重大战略产业的技术标准领导者,而中国却完全不同。中国市场本身所具有的潜力和地位是:      中国市场潜力=2倍东扩后欧洲市场总和 + 全部美国市场 + 全部日本市场潜力      分别来看,中国市场潜力是东扩后欧洲的3倍,美国的近5倍,日本的10倍;      中国目前一个月内新增电话用户量超过全球一半以上国家的总人口量;一年内新增电话用户量超过世界90%以上国家的人口总量,接近日本全国的总人口量。      因此,中国在制定国际技术标准上具有超级压倒性的绝对优势地位。几乎可以这样说,中国采用的标准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事实国际标准。GSM和CDMA之所以形成目前的差异,事实上是中国市场起了最关键性的作用。如果中国在一开始选择CDMA技术发展数字移动通信,那么,现在占优势的就是CDMA而不是GSM了。日本的PDC之所以没有成为世界流行的标准,最关键的原因就在于中国市场没有用PDC,而不是其他任何理由。      这并非凭空的假设,而是有铁的证据摆在我们面前:同样是日本的技术标准,连日本国内都不怎么成功的PHS,到了中国却可以在一片“落后技术”的喊杀声中打出一片红火的天下,到目前中国PHS用户已经接近6000万;更何况技术优势不比GSM和CDMA差,并且在日本国内非常成功的PDC?如果PHS市场在中国早启动5年,可能就是PHS占据世界2G技术的主流地位;如果中国一开始就采用PDC标准建设中国的移动通信网络,世界2G技术的最主流标准就会是PDC。如果说日本在PDC技术上有什么教训的话,没有争取中国成为PDC的支持者就是其唯一的教训;如果说GSM和CDMA有什么成功经验可言的话,争取到中国的支持就是最关键性的成功经验。      因此,日本PDC的失败恰好为我们最清楚证明的唯一结论:就是中国不仅应当选择TD-SCDMA,而且应当将它作为3G的最主流技术;如果从中得出其他任何结论显然都是逻辑混乱的、因果颠倒的和缺乏最基本常识的。      中国一个市场,扶起了2G时代的GSM、CDMA以及PHS三种技术标准,其中PHS还被人们普遍认为是有些偏门的技术标准;中国一个市场,造就了摩托罗拉、爱立信、诺基亚等移动通信产业跨国巨头。特别是诺基亚,1994年还非常弱小,借助中国移动通信网络从模拟转向数字的机遇,不仅系统设备,而且在手机方面也迎头赶上了摩托罗拉,迅猛成长为通信领域的世界巨头。中国市场在成为几乎所有世界通信巨头企业救命稻草的同时,还为国内一大批通信企业提供了爆炸性成长的环境。现代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取决于市场,而不是技术。只有占据了市场优势的适用技术才可以具有主流地位。由于超级庞大的国家宏观发展潜力,中国无可争议地成为当今世界上最有利于制定世界技术事实标准的国家。不要去看国际上已经有100多个3G牌照,即便是这100多个牌照全都加起来也不会比中国的任何一个单一的3G牌照份量更重。      技术标准对一个国家的科技地位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欧洲和美国对于新的技术标准竞争者无疑会最大限度地打压。美国一再提出警示称,中国所表现出的新技术民族主义倾向将对美国的国际地位造成很大的威胁,美国政府应当采取相关政策,遏制这种趋势的蔓延。不仅对中国,对其他新兴工业化国家同样如此。在这种环境下,如果没有自己国内市场的支撑,一个新兴工业化国家根本就不可能成为世界技术标准的参与者。      即使仅仅从系统的技术原理角度说,TD-SCDMA的成本都会比其他两种技术低30%;并且:在单纯技术原理成本完全相同的条件下,中国厂商生产的产品成本又比欧美公司低50%以上,这还是在核心专利和芯片技术掌握在其他国家手里的条件下实现的;在TD-SCDMA时代,中国厂商将全面掌握核心技术专利、核心标准、核心芯片等,这其中所降低的成本又会有至少50%以上。因此,TD-SCDMA将使全球运营商部署3G的成本仅仅是其他两种3G技术的五分之一甚至更低。如果不采用TD-SCDMA标准,欧美厂商将会占据3G设备市场主流地位;如果采用TD-SCDMA标准,将会使中国厂商占据世界3G市场主流供货商地位。一旦TD-SCDMA开始在中国成功,全世界的3G运营商都会非常清楚该如何选择。            三、中国必须独立思考如何更好发挥自身的绝对压倒性优势      中国自认为很纤弱,以为要靠服从世界强国的保护和领导才能生存,而没有明白所谓的世界强国实际上全都要凭借中国这规模巨大、增长快速并且增长潜力蓬勃旺盛的市场才能称王称霸。那些人均GDP已经是2、3万美元的发达国家,不断地针对人均GDP刚刚突破1000美元的中国发出“中国威胁论”,这表明:所谓的世界强国其实完全清楚以上这种关系。他们为了要巩固和扩大在中国和全球通信领域的垄断地位,一边挥舞经济、科技和军事大棒迫使中国屈从其压力,一边费尽心机摇动胡萝卜糊弄中国不要认识到、更不要学会利用和发挥自己所具有的绝对压倒性优势,幻想把中国引入歧途。类似中国3G应该“混合组网”这种昏头到家的论点可以说比比皆是。不久前就有观点认为中国在TD-SCDMA技术上并没有掌握全部核心技术专利,甚至占有的核心专利只是很小一部分。因为没有全部掌握,中国就应该选择一点核心专利都没有的其他3G技术吗?何况没有独立于产品和市场之外的知识产权,专利技术只有用于产品开发才具有价值,只要国外厂商所掌握的专利没有用于TD-SCDMA产品开发,没有“埋”入产品,就谈不上竞争优势或者威慑力。更荒唐的是,在此之前另外一个观点却是TD-SCDMA专利权过于集中于一个厂家(大唐电信)手里,会出现类似高通的CDMA专利教训?这就是世界强国的逻辑:中国根本就不能在技术标准上做任何事情。 美国可以有高通,中国就是不能有。      中国历经100多年的屈辱,55年的磨练,已经到了需要独立思考如何更好地承担起在今天这个时代应该承担的角色,而不是等待世界强国发出指令才行动,因为这种指令的愚弄成分甚至战略欺骗的成分越来越多。      四、结论      根据混合组网的实际可行性并结合中国市场的潜力和地位,把TD-SCDMA定位于未来3G主流制式、向运营商发放独立的TD-SCDMA牌照、从而坚决贯彻和实现中国政府提升中国通信业国际竞争力的战略考虑,是中国发挥自身的绝对压倒性优势、赢得3G时代全面成功的理性而正确的选择! 来源:http://www.donews.com/donews/article/6/68932.html

Wiki&tWiKi

  BBS国庆后开放了几天,又不能访问了,联想到上次和XKiller和Goodboy说的,今天到处找WiKi的资料。结果发现,架设WiKi的软件实在太少,好容易找到一个据说是功能最强大的wiki——twiki,它的主页(www.twiki.org)在大陆却不能直接访问。

《程序员修炼之道——从小工到专家》

  1. 关心你的技艺
  2. 思考!你的工作
  3. 提供各种选择,不要找蹩足的借口
  4. 不要容忍破窗户
  5. 做变化的催化剂
  6. 记住大图景
  7. 使质量成为需求问题
  8. 定期为你的知识资产投资
  9. 批判地分析你读到的和听到的
  10. 你说什么和你怎么说同样重要
  11. 不要重复你自己
  12. 让复用变得容易
  13. 消除无关事物之间的影响
  14. 不存在最终决策
  15. 让曳光弹找到目标
  16. 为了学习而制作原型
  17. 靠近问题领域编程
  18. 估算,以避免发生意外
  19. 通过代码对进度进行迭代
  20. 用纯文本保存知识
  21. 利用命令Shell的力量
  22. 用好一种编辑器
  23. 总是使用源码控制
  24. 要修正问题,而不是发出指责
  25. 不要恐慌
  26. “Select”没有问题
  27. 不要假定,要证明
  28. 学习一种文本操纵语言
  29. 编写能编写代码的代码
  30. 你不可能写出完美的软件
  31. 通过合约进行设计
  32. 早崩溃
  33. 如果它不可能发生,用断言确保它不会发生
  34. 将异常用于异常的问题
  35. 要有始有终
  36. 使模块之间的耦合减至最小
  37. 要配置,不要集成
  38. 将抽象放进代码,细节放进元数据
  39. 分析工作流,以改善并发性
  40. 用服务进行设计
  41. 总是为并发进行设计
  42. 使视图与模型分离
  43. 用黑板协调工作流
  44. 不要靠巧合编程
  45. 估算你的算法的阶
  46. 测试你的估算
  47. 早重构,常重构
  48. 为测试而设计
  49. 测试你的软件,否则你的用户就得测试
  50. 不要使用你不理解的向导代码
  51. 不要搜集需求——挖掘它们
  52. 与用户一同工作,以像用户一样思考
  53. 抽象比细节活得更长久
  54. 使用项目词汇表
  55. 不要在盒子外面思考——要找到盒子
  56. 倾听反复出现的疑虑——等你准备好再开始
  57. 对有些事情“做”胜于“描述”
  58. 不要做形式方法的奴隶
  59. 昂贵的工具不一定能制作出更好的设计
  60. 围绕功能、而不是工作职务进行组织
  61. 不要使用手工流程
  62. 早测试,常测试,自动测试
  63. 要到通过全部测试,编码才算完成
  64. 通过“蓄意破坏”测试你的测试
  65. 测试状态覆盖,而不是代码覆盖
  66. 一次Bug只抓一次
  67. 把英语当作又一种编程语言
  68. 把文档建在里面,不要拴在外面
  69. 温和地超出用户的期望
  70. 在你的作品上签名

Internet时间同步

  新机器买回来一周后,CMOS信息总丢,后来找销售商过来看,换了个电池就好了,不过最近又出了新毛病,就是关机后,时钟不走了。不过既然CMOS信息没有丢失,系统能正常启动,就没有打算叫销售商的人过来。不过一直自己调时间也不是个事,所以找了两个Internet时间同步的软件。   WindowsXP里面附带有时间同步的功能,但是我用的是Windows2000,所以还是要借助软件。   在华军搜索“时间”可以得到很多相关的软件,但是我觉得功能不错的有两款,都是绿色软件:   Internet时间同步程序(蒋劲刚)(怎么像某人的名字???^_^)   网络时间校正器   前者主要用的是微软的时间同步服务器,后者主要是国内教育网的时间同步服务器。   当然了,如果不愿意下载软件,可以直接访问【国家授时中心】http://www.time.ac.cn/times/timefairy.htm,在线刷新本机时间,不过,第一次访问其实也是要下载一个插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