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ID

  虽然看见很多文章都提及OpenID,但一直没有深究。今天Google了几篇文档,大致是说在自己的网站或者第三方网站设置/申请,在支持OpeID的网站可以仅提交一个URL,该网站会将你导向认证站点(自己的网站或者第三方网站)输入密码,然后再转回来。
  形象一点,可以用门票、通票和护照来阐述
  门票:早期仅提供单一服务的网站的用户名类似门票;
  通票:Google、微软、网易等提供的通行证等,类似与通票;
  护照:OpenID即类似护照,支持OpenID的网站只验证护照有效性。
  虽然URL给我的感觉不是很好,我理想中的是name#domain.com那种形式,不过差别到不大了。
  在myopenid.com申请了一个。
相关资料
• OpenID官方网站:http://openid.net/
• 目前支持OpenID的主要站点:http://iwantmyopenid.org/bounty/sponsors

也说说IPv9

  IPv9,应该是旧闻了,但当年是新闻的时候,我没有留意,留意它是因为前些日子在Donews上面,沈阳发表了几篇批驳IPv9的文章。寻思自己连IPv6都还没搞明白,还是别看IPv9了,于是没有点击进去。直到今天,连新浪新闻首页都有关于IPv9的信息《IPv9专利拥有人:十进制网络不是第二个汉芯》,我就检索了一下所谓IPv9的信息。可能是我使用搜索引擎的水平不好,没有找到更加专业一点的技术文档,基本是浮于表面,泛泛而谈。
  其实本不想说IPv9,主要自己还没有多大自信,想想这协议层的东西,自己一窍不通,人家能编个协议出来,还是不简单的。对于这种学院派的东西,我向来是敬仰之。
  其实,学院派和工业界不是完全协调的,虽然我自己在感情上倾向于学院派,但对工业界向来是心存敬畏的。当年OSI/ISO的七层模型多么完美,还是没有敌过TCP/IP。我多么希望中国能有一项真正的创新来装点国门啊,多么希望中国特色的IPv9能够打败IPv6,一统江湖啊~
  但是愿望是美好的,现实往往是残酷的。后来翻看了关于IPv9的一些旧资料,就越来越觉得,IPv9不是学院派的东东,这就是一个噱头。这么多专家学者,哪能看不出这项技术的优劣。但放眼网络,却没有多少真正的专家学者来批驳,难道是真正的专家是不屑于去批驳IPv9了?
  最详细的资料,我想在沈阳的“中国IPv9”真相调查(http://home.donews.com/donews/author/8/89/8819.html)栏目已经很详尽了。这么几年了,仍然没有更加详尽的技术资料。在不了解的情况下,我也不敢随意批驳IPv9,我只想说说自己的几点看法:
1、IPv9本身套用IETF技术标准的命名规范,有混淆视听的嫌疑,作为一名严谨的工程技术人员,不应该使用这样“拉大旗做虎皮”的名称。
2、就技术领域而言,我觉得应该就技术谈技术,专利拥有人动辄谈及“国家”、“民族”的行为,我个人持保留意见。
3、互联网的真谛就是开放、自由。无论美国或者其他国家如何霸权,但互联网仍然是“互联”网,我们弄个国家“局域”网没有任何意义。
4、我对“插件”很敏感,如果说这些东西需要用“插件”来实现,我觉得离核心太远。那怕你是一个协议文件让我下载安装,我也觉得真实一点。
5、所谓“十进制网络”,就仅有的资料看来,很不严谨。其实现在互联网底层就是二进制,或者说整个计算机世界的底层就是二进制,无论我们的IPv4的“点分十进制”还是IPv6的ipv6“冒号十六进制”,都是便于记忆和识别,并非底层实现。即便是“点分十进制”和“冒号十六进制”,比二进制更加好记了吧,但仍然不够人性化,才有了域名。正由于放在一台机器上的域名不便于维护更新,才有了DNS体系。我觉得IPv9的“RFC”(使用IP版本9的历史观)里面的“结论”能够很好的反驳它自己:“不研究历史的人,注定要重复他。”我们有了一个开放互联的网络,为啥还要重复它呢?
6、这个“十进制网络”,是“唯一能实现域名、IP地址和MAC地址统一成十进制文本表示方法”的技术。依我愚见,这不在一个层的东西统一成一个十进制文本, “这没有意义嘛”(许三多语)。
7、.china域名?恕我愚昧,.XXX域名听说过(但被ICANN否了),好像没听ICANN提过.china呢?
8、我固执的认为,真正的纯技术人员是很低调的,10分成绩可能只好意思说成8分,但是IPv9不是,被宣传的天上有地上无,我对此类“包治百病”的宣传手段(另一种说法是炒作)持保留态度,甚至还和“财富”挂上钩……
9、我从来提醒自己“万事能,一事无成”。数字域名、隧道激光效应与应用、食品级抗菌防霉塑料添加剂、第五代锂离子电池等发明……我就不发表评论了。
  本来想写的平和一点的,但是写着写着,就变成这个样子了,唉,算了,终于知道为啥没有真正的IT专家来反驳或者提出异议了:没有价值反驳,浪费脑细胞。

一些行情

  近日因为需要给一台旧式DV机配置东西,跑了几趟电脑城,将行情记录如下:
  SONY DCR-DC115E 好像还是出品到俄国的,说明书是英俄两种语言。在网上下载了个中文版的说明书。电池买的是国产的,300块(好贵),原装的型号好像是NP-QM71D。存储卡已经没有卖的了,而且不支持128M以上的容量。
  纽曼砺剑160G,买成790元(开票价格)。其实亮剑也不错,就是没有货了。区别好像不大,砺剑有仿皮的外皮。
  纽曼4G的U盘,有写保护的(我喜欢),¥180,蛮便宜的。
  天敏DV玩儿家专业版还是啥的,有个类软驱的接口板,双核心,300多。接口线很丰富,蛮不错的。

IE7&KB928089

  使用IE7上网的时候,常常遇到CPU占用率几乎100%的情况,我一直以为是自己开的页面太多了(没办法,保留龟速时代的习惯),但是今天忍无可忍,在网上一搜,原来不全是我自己的习惯问题,原来是IE7的反钓鱼功能有点BUG。上官方网站下载了一个补丁(http://download.microsoft.com/download/4/1/1/411861d1-e606-4ad9-80db-77f4d5f02f57/IE7-KB928089-WindowsXP-x86-enu.exe)安装上就可以了。

两个并购

Sun将以10亿美元收购MySQL
甲骨文以总价85亿美元正式收购BEA
  当初Oracle收购JBoss不遂,被红帽子捷足先登,现在能收购BEA,看来其对中间件市场的占领是异常坚定啊。其实之前Oracle也准备收购MySQL,不过未遂,看来大家都有点怕这个巨人。不过也很合理,MySQL如果真被Oracle收购了,那不是像VF之余微软。被Sun收购,至少会是Sun和Oracle较量的重要软件,不会少了它的。幸甚,MySQL暂时不会消失。
  Sun有Java,有Solaris,现在又有了数据库……
  红帽子有操作系统,有中间件……
  看来现在的厂商都是全能型发展啊。

不听Google警告有时候是要付出代价的

  点击搜索引擎出来的页面中毒的情况其实是非常常见的,所以Google对恶意网站有警告机制,今天因为需要一个很重要的资料,冒着风险点击开了被警告的网站,结果就被装了一个流氓软件。中了流氓软件不要紧,结果触发了瑞星防火墙的漏洞,造成防火墙CPU占用率接近100%,网络能Ping通但是不能上网。最后杀了流氓软件并且卸载了瑞星防火墙了事。

联想数据

  好像联想也想学微软搞个“live战略”,弄了个联想数据(http://www.lenovodata.com),注册了一个账号,功能还是比较实用的,不过不知道是我的网速问题还是他们服务器问题,体验不是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