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
何为“三十而立”,不同价值观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有人以升官为立、有人以发财为立、有人以江山为立、有人以美人为立……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究竟什么以为立呢?我觉得,就是“立”这一生的孜孜以求的理想与追求,并非一定要取得成绩。或者说就是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生命由何而来,往何而去?生命的价值何在,意义又何在?人的一生以什么为核心价值?
大学扩招后,就业形式严峻,从媒体和身边都能了解到,并非所有人都“立”了,很多人都很迷茫,不知道应该追求什么。比如工作,有人甚至定义为“让卡里每月增加一部分钱”,继而开始大肆宣传购买商铺,以后出租每月也能有一笔钱,就可以纵情山水。或者纵情山水的生活是一种美好的向往,以租金的方式来承载这种梦想,似乎过于庸俗,从而显得这种美好的向往沦为物欲享受。按照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这种论调,很容易将第六层的高级追求直接跌落到第一层。
李泽厚在《论语今读》中把“三十而立”译成“三十岁建立起自我”,很值得我们深思。三十岁了,是必须确立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时候了。
有个笑话,说给小学生讲共产主义、给中学生讲社会主义、给大学生讲集体主义、大学毕业了就是个人主义。这种颠倒的教育顺序,能够给国家和社会培养出什么样的人呢?不知道传言是否正确,说美国人对孩子的要求,是要求其成为一个合格的“人”,之外没有更多附属的要求,而他将来追求什么,是属于他自己的事情,即所谓“立”。如果哪一天小学生不想着“解放全人类”,大学生不想着“找个好工作”,我们的社会就正常了。
我常常将林清玄的一段话作为我的签名:“木鱼是为了警醒,假如一个人常自警醒,木鱼就没有什么用处了。我常常想,浩如瀚海的佛教经典,其实在讲心灵的种种尘垢和种种磨洗的方法,它只有一个目的,就是恢复人本心里明澈朗照的功能,磨洗成一面镜子,使对人生宇宙的真理能了了分明。”就是想用一个无形的木鱼来警醒自己,希企能够日省其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