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说锦江旁边不是公园,但那附近却真的有公园的景象。 近日路过大石东路,发现那边的红梅花正茂盛的开着,成都乍暖还寒,这些红梅让人的心里都暖透了,空气中淡淡的花香…… 好像还是第一次注意到红梅绽开,原来一直以为梅花应该是寒冬开放,原来红梅是初春开放。看来“岁寒三友”的称呼也不是很严谨啊^_^
谨惕IPv9的反扑——说说佟建Blog的建立
今天Donews首页突然出现好几篇关于IPv9的文章,我就纳闷,这嚼过的甘蔗还有啥好说的,点击进去一看,不禁哑然失笑,这个自称“不懂技术”的佟建用技术的口吻为IPv9“正身”,能不让人哑然失笑么? 其实本不想反驳他的什么观点,因为我觉得在这种情况下,说什么已经不重要了,关键是为什么要这么说。在IPv9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的情况下,佟建专门在Donews建立一个为IPv9正身的Blog,不能不让人谨惕——“为什么呢?” 中国科技的进步,不是靠这样或者那样的打着“民族”旗号的产品或者标准吹出来的,而是需要实实在在做出来的。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我们正不可开交的为IPv9打口水仗的时候,不知道有多少外国人在看我们的笑话,悲哀啊悲哀。 不是每个人都能懂技术,也没有人能精通所有技术,但是类似佟建这样不懂技术却大放厥词搅混水的行为,让人不得不撰文驳斥之!以其《为IPv9正身(三)“关于.china域名的真伪”》为例,驳斥如下(>>符号后为引用):
从以上的文件可以看出信产部只对我国境内的国家(或地区)顶级域名CN和中文域名体系,作了管理办法,而没有对其它互联网域名作出规范如:.如顶级域名COM、GOV、NET,照沈阳的说法难道他们也是伪域名吗? 所谓以上的文件,即信息产业部《中国互联网络域名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信息产业部,只可能规范国家域名.cn下的二级域名,没有权力规范顶级域名。请佟建同学先了解一下什么是ICANN,什么是CNNIC再说。 再有,日本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利益,在日本国内大量使用了”.co”商业机构,”NE” Internet服务商,”.AC” 教育机构,”.GO” 政府机关, “or” 组织机构等非国际互联网工程任务组IETF规定文档协议以外的域名,那这些是否是“伪域名”呢? 这个笑话就更大了。日本基于自己的习惯,采用了.co.jp,.ne.jp,不错。但是请注意,不要省略后面的.jp。.jp是日本的国家域名,在这个域名之下,日本随便怎么规定都可以。请佟建同学先了解一下什么是通用顶级域(gTLD,什么是国家代码顶级域(ccTLD)再说。 本人并不是在评论.co域名是不是伪域名,只是想说“并不是规定以外的域名技术都是伪技术”。.co是日本采用的在.jp以外的与美国.com和.net之类域名体系平行的域名体系 请佟建同学不要混淆通用顶级域(gTLD)和国家代码顶级域(ccTLD)。.co不是伪域名,不过好像和日本没啥关系,是哥伦比亚的国家及地区顶级域(ccTLD)。.jp不是伪域名,是日本的国家及地区顶级域(ccTLD)。.co.jp也不是伪域名,是日本的国家及地区顶级域(ccTLD)下的二级域名。当然了,如果哥伦比亚乐意,.jp.co也会是合法域名。 借用一下佟建同学的词汇反驳之:无论是.co还是.co.jp,都不是“规定之外的域名技术”,而是规定之内的技术。.com、.net、.org是通用顶级域(gTLD),.cn、.jp、.co是国家代码顶级域(ccTLD)。而.co.jp是国家代码顶级域(ccTLD)下的二级域名,不在一个层次了。 .china也是中国正在研制的一套域名体系,其本质不是推翻现有国际国内的域名体系(制度),而是对现有体系的一个补充。 首先,.china是不是“中国”正在研制的,先打个问号,我咋感觉是某个想成为首富的“不懂技术”的“专家”想出来的呢?其次,好,我承认.china是合法域名好了,那请给我一个可供访问的网址好吗?——别给我提什么要安装插件! 佟建同学,考虑到你可能听不懂我在说什么,建议你阅读一篇科普读物:http://www.cnnic.net.cn/html/Dir/2003/10/20/0909.htm 不过……我禁不住在想……如果佟建懂技术还这么写……这将多么可怕!寒……
iTudou
1、最早知道土豆网还是在Donews,当时大家讨论的很热烈,我当时不太感兴趣就没有关注。 2、我一直在看的《星际之门》,后面缺了几集,当时LP在土豆网找到了资源,我问能不能下下来,她给我斩钉截铁的说:不能。 3、有同事电脑坏了,给他重装好了,结果第二天又把电脑抱来,说刚刚上网改了个密码,又坏了。我进去一看,中了若干流氓软件。还看见安装了个iTudou,顺手给卸载了(职业习惯?看见不熟悉的软件就给卸载) 4、LP不在家,闲来无事,正好把我缺的几集看齐了,然后就到土豆网找星门。发现有个下载的链接,点击之后说要安装iTudou才可以。 5、于是我的机器也安装上了iTudou。 至此,土豆网完成了入驻我电脑的过程。
从“自然双拼免费版”看自然码的未来
今天情人节,访问了一下自己的“老情人”自然码的官方网站,发现以往的“自然码免费试用版”已经更名为“自然双拼免费版”,我甚为认同。 自然码向来是曲高和寡,仅仅是一个“码”字,就让无数人望而生畏。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今天,很少人愿意投入精力去学习一个输入法,仍然愿意固守着“智能ABC”貌似流利的打字。在我看来,即便把“智能ABC”用的纯熟,也类似于山地自行车调到最低比率档的效果:干蹬不走。没有办法,这是其编码效率不高所决定的。 拿现在比较主流的谷歌拼音和搜狗拼音来说,在智能性和词库方面远优于智能ABC,虽然智能性和词库让选字的烦恼或多或少的降低了,但是由于大部分人使用的是全拼,同样存在着编码效率不高的问题,比如输入一个“中”字,需要击键五次:zhong,当然,可以用简拼,但是简拼破坏了规范性,在熟练的情况下自然不觉得,但是由于各种输入法对简拼的定义不甚相同,在换了输入法之后会觉得非常别扭。 所以,要用尽可能小的记忆量提高编码效率,最好的方法莫过于使用双拼。汉语拼音只有声母和韵母,将声母和韵母都用一个字母代替,即所谓双拼。而我们知道,汉语拼音的声母仅仅有zh、ch、sh是两个字母的,所以双拼的记忆量主要体现在记忆“韵母表”上,而这个仅需要花一天的时间即可熟悉,一周的时间即可流利的使用双拼。用极少的代价提高了打字效率,何乐不为呢? 当然,学习双拼,也要选择一个好的双拼编码,我认为最好的选择是自然双拼。在万码奔腾的年代,出现了很多种双拼,其中渊源复杂也不去叙述了,但“自然双拼已经成为双拼的事实标准”这个论断,已成为大多数人的共识。即便是当年“学五笔字型即学电脑”的年代,自然码三分天下仍有其一,足见其实力。现在的主流输入法,诸如谷歌拼音、搜狗拼音、紫光拼音、拼音加加等等,都内置了“自然双拼”,如果大家想学习双拼输入,直接将这些输入法里的拼音方案设置为“自然双拼”即可,非常方便。 使用微软拼音的用户可能会有疑问,为何微软拼音没有内置自然双拼呢?实际上,微软的双拼方案即自然双拼方案,仅仅有三个地方有区别。这个说来也是一个典故,当年周志农先生免费将自然双拼授权给微软公司,但当时微软拼音里发生了些许冲突,便更改了极少数的编码,现在却是积重难返了。 话说回来,自然码向来固守高端路线,走商业软件的道路,这无可厚非,很多人往往难以理解一个输入法就卖几十元甚至上百元,其实是没有体会到自然码输入法的强大。但无论如何,这都阻碍了自然码的普及。从“自然码免费试用版”更名为“自然双拼免费版”可以看出周志农先生在继续固守高端路线的同时,打算用“自然双拼”来提高自然码的知名度和普及率:面向大众用户提供免费的自然双拼(可设置为全拼),用专业输入法和谷歌拼音、搜狗拼音一较高下,而面向高端用户,继续提供商业版的自然码。这样细分市场,无疑为自然码的普及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230格机
前两天在家过年,属于资讯封闭的那种。正巧在这种时候,3230死机了!初步分析是C盘文件太多导致内存不足。后来上网查了一下,软格搞定。 软格:在手机上输入 #7370# 之后要求你输入锁码,初始密码是:12345,如果你更改过手机密码,那就是更改后的密码(不是SIM卡密码),之后出现白屏,只显示NOKIA字样,2~3分钟后格机完成,重新输入时间;可能丢失线路2 硬格:先关机,再开机的时候按住拨号键、“”键、“3”键,打开电源直到“NOKIA”字样出现(此过程不能松开任何一个按键)。稍稍等几秒直至出现“Formating……/”字样,这时方可松开以上按键。过几分钟,系统格式化完成,手机自动重启并进入待机画面。会丢失线路2 格式化之后,手机倒是可以用了,通讯本和春节期间接到的短信都没了,郁闷。幸好在电脑上还有备份。
收假回蓉
今天是法定假日的最后一天,按照以前的习惯也是下午准备返回成都,结果到汽车站一看,满候车大厅都是人,买票的人排着长队,正排着,一美女说要赶着回家,要把她的59号的票转卖给我,四方打听求证,嗯,票是真的,现在叫25号的上车,如果新买,是70多号,于是买了。 本以为这个号是一个人一个号,后来才直到,是一个车一个号!也就是说,我还要等30多辆车,即便是10分钟一辆车,也要等5个小时! 晕倒…… 然后去火车站,平日乘坐的火车都不售票了,无奈买了一张临客,总算回到成都了。
OpenID
虽然看见很多文章都提及OpenID,但一直没有深究。今天Google了几篇文档,大致是说在自己的网站或者第三方网站设置/申请,在支持OpeID的网站可以仅提交一个URL,该网站会将你导向认证站点(自己的网站或者第三方网站)输入密码,然后再转回来。 形象一点,可以用门票、通票和护照来阐述 门票:早期仅提供单一服务的网站的用户名类似门票; 通票:Google、微软、网易等提供的通行证等,类似与通票; 护照:OpenID即类似护照,支持OpenID的网站只验证护照有效性。 虽然URL给我的感觉不是很好,我理想中的是name#domain.com那种形式,不过差别到不大了。 在myopenid.com申请了一个。 相关资料 • OpenID官方网站:http://openid.net/ • 目前支持OpenID的主要站点:http://iwantmyopenid.org/bounty/sponsors
也说说IPv9
IPv9,应该是旧闻了,但当年是新闻的时候,我没有留意,留意它是因为前些日子在Donews上面,沈阳发表了几篇批驳IPv9的文章。寻思自己连IPv6都还没搞明白,还是别看IPv9了,于是没有点击进去。直到今天,连新浪新闻首页都有关于IPv9的信息《IPv9专利拥有人:十进制网络不是第二个汉芯》,我就检索了一下所谓IPv9的信息。可能是我使用搜索引擎的水平不好,没有找到更加专业一点的技术文档,基本是浮于表面,泛泛而谈。 其实本不想说IPv9,主要自己还没有多大自信,想想这协议层的东西,自己一窍不通,人家能编个协议出来,还是不简单的。对于这种学院派的东西,我向来是敬仰之。 其实,学院派和工业界不是完全协调的,虽然我自己在感情上倾向于学院派,但对工业界向来是心存敬畏的。当年OSI/ISO的七层模型多么完美,还是没有敌过TCP/IP。我多么希望中国能有一项真正的创新来装点国门啊,多么希望中国特色的IPv9能够打败IPv6,一统江湖啊~ 但是愿望是美好的,现实往往是残酷的。后来翻看了关于IPv9的一些旧资料,就越来越觉得,IPv9不是学院派的东东,这就是一个噱头。这么多专家学者,哪能看不出这项技术的优劣。但放眼网络,却没有多少真正的专家学者来批驳,难道是真正的专家是不屑于去批驳IPv9了? 最详细的资料,我想在沈阳的“中国IPv9”真相调查(http://home.donews.com/donews/author/8/89/8819.html)栏目已经很详尽了。这么几年了,仍然没有更加详尽的技术资料。在不了解的情况下,我也不敢随意批驳IPv9,我只想说说自己的几点看法: 1、IPv9本身套用IETF技术标准的命名规范,有混淆视听的嫌疑,作为一名严谨的工程技术人员,不应该使用这样“拉大旗做虎皮”的名称。 2、就技术领域而言,我觉得应该就技术谈技术,专利拥有人动辄谈及“国家”、“民族”的行为,我个人持保留意见。 3、互联网的真谛就是开放、自由。无论美国或者其他国家如何霸权,但互联网仍然是“互联”网,我们弄个国家“局域”网没有任何意义。 4、我对“插件”很敏感,如果说这些东西需要用“插件”来实现,我觉得离核心太远。那怕你是一个协议文件让我下载安装,我也觉得真实一点。 5、所谓“十进制网络”,就仅有的资料看来,很不严谨。其实现在互联网底层就是二进制,或者说整个计算机世界的底层就是二进制,无论我们的IPv4的“点分十进制”还是IPv6的ipv6“冒号十六进制”,都是便于记忆和识别,并非底层实现。即便是“点分十进制”和“冒号十六进制”,比二进制更加好记了吧,但仍然不够人性化,才有了域名。正由于放在一台机器上的域名不便于维护更新,才有了DNS体系。我觉得IPv9的“RFC”(使用IP版本9的历史观)里面的“结论”能够很好的反驳它自己:“不研究历史的人,注定要重复他。”我们有了一个开放互联的网络,为啥还要重复它呢? 6、这个“十进制网络”,是“唯一能实现域名、IP地址和MAC地址统一成十进制文本表示方法”的技术。依我愚见,这不在一个层的东西统一成一个十进制文本, “这没有意义嘛”(许三多语)。 7、.china域名?恕我愚昧,.XXX域名听说过(但被ICANN否了),好像没听ICANN提过.china呢? 8、我固执的认为,真正的纯技术人员是很低调的,10分成绩可能只好意思说成8分,但是IPv9不是,被宣传的天上有地上无,我对此类“包治百病”的宣传手段(另一种说法是炒作)持保留态度,甚至还和“财富”挂上钩…… 9、我从来提醒自己“万事能,一事无成”。数字域名、隧道激光效应与应用、食品级抗菌防霉塑料添加剂、第五代锂离子电池等发明……我就不发表评论了。 本来想写的平和一点的,但是写着写着,就变成这个样子了,唉,算了,终于知道为啥没有真正的IT专家来反驳或者提出异议了:没有价值反驳,浪费脑细胞。
猫抓耗子
昨天晚上门外一阵乱响,感觉垃圾筐被弄翻了,猜是猫咪在外面捣乱,没管。 早晨起来,看见猫咪正滋滋有味的吃着一只老鼠……
北国风光
四川很久没有这样下雪了,一夜过去,楼顶上白皑皑的一片,一派北国风光。一伙年轻人在楼顶玩儿着并不见得多的雪,其乐融融。 四川的这场雪,其背景是南方普降大雪甚至暴雪,这里的星星点点,在其他地区却是雪灾,影响了春运,正所谓几家欢乐几家愁。